25日下午,上海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爱新觉罗·德甄在发言时说,在合庆镇调研时,勤奋村一位叫黄月琴的老妈妈请她“带话”,说随着发展经济等原因,如今合庆镇的环境已经不宜居了,她的儿孙都不愿住在家乡了。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当即回应:“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牺牲环境,就是牺牲了长远利益、牺牲了百姓利益,实际上也是输掉了眼前利益。”(1月26日《新民晚报》)
GDP也分好坏,不能要黑色GDP。韩正之所以回应合庆镇黄妈妈“决不能牺牲环境换发展”,一是这件事很有代表性,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该努力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二是凸显出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嬗变,重生态环境保护而淡化GDP指标是大势所趋;三是环保成为后GDP时代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道坎”,削减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物含量,以及保护流域水资源与土壤被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地方政府被迫着眼长远,不要污染了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福祉,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的重拳将砸向污染企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首先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所有企业必须适应新《环境保护法》“新常态”,不能再走“先上车后买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构成污染环境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次,还要有一个政绩观和干部的考核观。看待一个干部、看待一个领导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即,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决策者,必须追究其终身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