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拍到安徽蚌埠一中挂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该标语引来无数网民吐槽,认为蚌埠一中在给自己“贴金”。10月15日,蚌埠一中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应称,学校初衷并非“贴金”,只是借机宣传该校优秀学生吉娜。(本报今日07版)
祝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蚌埠一中的原创。去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祖德霍夫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无锡媒体就发表了多篇以无锡“女婿”获诺贝尔奖为噱头的新闻,国内著名高校中科大发出了中科大“女婿”荣获诺贝尔奖的喜讯,而今年中科大是再添诺奖“女婿”,有安徽媒体甚至戏称要获诺贝尔奖,就娶中科大女生,因为蚌埠一中的“女儿”吉娜也是中科大毕业生。
在中国人没有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前提下,那么任何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只要与中国、与自己有一丝关系,那就是炒作的噱头。只要攀上亲戚关系,都能吸引公众眼球,给自己脸上贴金,能证明自己还是能够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但实际上“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与蚌埠一中、中科大以及中国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换言之,蚌埠一中公开打横幅祝贺“女婿”获诺奖,祝福意味少,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地在当阿Q,是在向学生传播阿Q式教育。
我们中国人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诺贝尔奖梦想。很长时间以来,学界和很多中国人一直在思考和反思我们中国教育为什么就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我国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体制和科研机构的行政化、衙门化管理体制,钳制了人们的创新思维。这一次蚌埠一中公开打出祝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的阿Q式教育,在笔者看来,其实道出了我们中国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国的教育过于功利性,浮躁心态太重了。
窃以为,中国的学校,与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攀亲戚,祝贺“女婿获诺奖”,不如安心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培养真正获得诺贝尔奖的“儿子”、“女儿”,不必自己自吹自擂,直接由诺奖获得者感恩母校,真正为母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