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徽印象
怀宁小市:“长诗圣地”
孙人浩:浑厚中见神韵
学养深厚的王家琰
下一篇4 2014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教育家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葛文娟
 

陶行知是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后又改为“行知”。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1891年10月,陶行知出生在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教师之家 ,小时候就爱学习,6岁时,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1908年,17岁的陶行知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他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毕业后,他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陶行知还是廉洁的典范,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就是关于他两只口袋的故事。

1938年秋,陶行知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收容抗战烽火中的难童。

政府是有经费补助的,但有许多限制条件,为了不受国民党的控制,陶行知组织全校师生四处募捐。他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所得全部归公,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暂借或挪用。

他的上衣缝了两只大口袋,一只装公款,一只装私款。一次,他到偏远的地方去募捐,等到天色已暮,要购买车票回校时,一摸私款口袋,没有一分钱。虽然他上衣那只装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一分钱也不肯动用,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十几里回到学校。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