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启动仪式5日举行,燕京学堂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5月6日《南方都市报》)
对这则新闻,有质疑很正常,毕竟“中国学”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让人觉得陌生而难以理解,而以“中国”为学又多少给人一种太过笼统、大而无当的感觉。但是在笔者看来,对“中国学”硕士的设立可以质疑、可以争论,但应该避免误读,尤其是要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误读。
“中国学”是个什么学?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它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传统国学,比如其中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等课程的设置,基本都属于传统国学的内容。但是“中国学”又不仅仅限于传统国学,因为它还开设有“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经济与管理”等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大学的“中国学”,是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体现了其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特点。
“中国学”硕士以跨学科教学和国际化视野来培养既了解传统国学,同时又懂得现代经济、社会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的现代化人才。正如燕京学堂有关负责人所表示的那样,他们的目的就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
在首次招收的100名学生中,65%将来自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一流高校,35%来自中国大陆顶尖高校。可以预见,这些“国际化”学生毕业以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解中国然后传播中国;立足中国然后贡献世界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理应对其多点肯定与鼓励,或者至少是“以观后效”,而不是简单的质疑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