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老宿州的历史变迁——明代以前宿州州衙的面貌,已无可稽考。明朝初年,曾对宿州治所进行过整建。据明朝嘉靖版《宿州志》记载:国朝洪武三年,知州吴彦中乃即其遗址,建厅堂、穿廊、门、库、狱、祠及官吏宅舍。正统九年,知州甄譓重修惠义堂。成化十九年,知州万本悉撤而新之。……复伐石筑台,建鼓楼两重,仪门三座。又于州治西增置空地十余亩,盖屋百余间,……又于西方偏筑圃凿池,种花栽柳,名曰西湖景。湖上构小亭三间……
从上面的文字说明来看,宿州州治在明朝初年经过整修新建,已达相当规模。
而从明朝嘉靖版的《宿州治*州治图》中得知,当时的治所是一座一体内三开的大院,有大小不等11所院落,其中厅、堂、宅、亭、狱、祠等建筑40多处,房屋数百间。
州衙的门厅高大,大门正前方有木牌坊,东西为申明亭、旌善亭。步入大门,便是东西长方形的院落,东边是土地祠,西边是狱禁的侧院。
再往后走,就是知州宅,品字形建筑,宅依靠的是宿州城垣,城墙上便是有名的扶疏亭。
据说,这座扶疏亭,是据县志所载的旧图新建的。苏轼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被任命为徐州太守,他曾经应宿州太守之请作墨竹以赠: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但“东坡居士”显然并非当时题署,因为苏轼给自己取号“东坡”,是三年以后被谪到黄州时候的事。
为了保存诗画碑,当时便建了一座亭,取名“扶疏”, 取“竹影扶疏”之意,点明所藏珍品为墨竹。
元末亭被毁于兵火。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宿州知府曾显重新筑亭,且将墨竹二段残碑嵌置亭壁。明清两代屡加修葺。亭内歌颂苏轼的碑刻甚多。此后历经动乱,亭毁,题刻大多损坏。现亭已恢复,刻石墨竹重新嵌入亭壁,碑长约1米,宽约0.7米,亭侧种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