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又到一年八月十五。
于是,赏月,成为中秋夜最值得期待的事。
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 “冰轮”、“冰镜”、“银钩”、“玉镜”、“玉盘”等,可谓形象别致,丰富多彩。
月是夜的灵魂,一轮明月,寄托着我们的憧憬,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
犹记童年时,最喜欢的是到田里捉萤火虫,夜晚的稻田在月光的沐浴下彷如仙境。
那时候,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恒星,在我看来,不但拥有美丽传说,还充满着无限的幻想:时常希望自己能长对翅膀飞上月宫,见嫦娥姐姐一面。
在月光的背影里,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安然静怡:曾经的花前月下,又或是床前明月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到月有阴晴圆缺,憾事也常有,此事古难全……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全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如今,有心看看月亮,可能是很奢侈的事了,我们庸俗的繁忙显得太过完满,偶尔扬扬脸,那脸要么是一天的疲惫,要么是曲终人散的阑珊,月亮下面,那个情趣雅致的心境仿似已经遗忘在多年以前。
原来,不是每天都有月亮。
在江淮大地,月亮也被赋予各种文化意义,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音乐,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诗词
芜湖词人写“素月”
说起和月亮有关的诗词,自然要想起一个人。一个从芜湖走出去的人,一首足以与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相媲美的词。
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于湖居士张孝祥状元;
这首词,就是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作于张孝祥落职东归途中。该词上阕登秋观月,以洞庭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下阕借景抒情。
这首词不但是中秋诗词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古典文学的一个代表作。1972年9月,当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这一年中秋节之前访问中国时,毛泽东主席在赠送给他屈原《楚辞》之后,又将张孝祥的这首词赠送给他,其用意大概就是让这位外国首相感受一下中国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民俗
寿县城乡“喝月色 ”
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喝当头酒”、“喝月色”的习俗。
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熟悉,以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人身上而地面却没有影子,故名之曰“当头”。
每逢这一天,上年纪的人们在入夜后都置酒院中,浅斟低酌,边饮边等。有些爱热闹的人觉得独坐候月难免乏味,便三五相邀:“走,喝月色去。”
来到街头酒馆里坐下,大家掏钱凑份子买酒叫菜,谓之“抬石头”。一边吃酒,谈古论今,一边等待月上中天。
所以,这一天农村集镇上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几乎座无虚席。此时庭院中早已直立一根竹竿。时至夜半,满月一轮,当头无影,人们沐浴在月华中,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又兴致大发,重新回到酒桌旁,行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