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潘小平,著名作家,安徽文学艺术院院长
毕业学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1974年的秋天,拎着一个小小的行李卷,潘小平走下火车。
其时,她的目的地,是位于相山坡上的一座学校:安徽师范大学的淮北分校。尽管它的名称一再变化,从一个分校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再到现在的淮北师范大学。
在淮北的学院,潘小平一待,就是20年的时间。她的身份,也从学生变成老师。
当潘小平进校时,只有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四个专业,不到500个学生,30多名老师。虽然生活条件不太好,但当时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拼命读书学习。常常一个同学借来一本书,全班传阅反复读:“记得我借了当时很红的诗人梁上泉的诗集,同学们都抢着读。我爱手抄郭小川的诗歌。”
学校的初期,没有图书馆。而在校园的后面,是大片的荒坡,秋来野菊烂漫,潘小平最喜欢捧着一本书,在山坡上忘我地阅读。
时至今日,潘小平回首大学生活,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着特别的感触:“当时除了上课外,我们主要就是参加劳动,比如开山砸石头、学大寨等等。应该说,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但是给予我们的东西非常多。我们的情感和精神都是高度纯洁、干净的,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对读书心存感激。”
潘小平坦言,她非常看重母校,是因为它容纳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