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许春樵,著名作家,安徽文学艺术院副院长 毕业学校:安徽师范大学
1979年,秋天,家乡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正在收割黄灿灿的水稻,许春樵扛着一个没来得及油漆的木箱子,出门远行,到芜湖,那个无数人为之景仰之地——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大家眼中的“天之骄子”:“我们一个县应届文科考生考上本科的只有7个人,考上大学的人,全县人民都知道。”
这一年,他17岁。
背靠赭山,面临镜湖,参天古树掩映下,有一些晚清和民国留下来的旧式建筑,这是母校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们的宿舍楼是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是两层红瓦青砖的洋房式建筑,房间铺着颜色古旧的杉木地板,很洋气,很古典。这样的宿舍楼共有八栋,后来全拆了,很是可惜。
然而,最让许春樵兴奋不已的地方,是校园内坐落着一个当时安徽最大的图书馆:“170万多册藏书,对于我来说,简直像拥有一笔巨额财富。”
见不到一个懒散学生
“上学不仅不要学费、书本费,我们读师范的每月还发22.5元的饭菜票和3元钱左右的生活补贴,当时工厂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只有18块钱。我们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看病不要钱、蚊帐、席子、被子统统不要钱,开水也不要钱,在学校澡堂洗澡同样不要钱。当然,大学毕业后,工作也是包分配,到处都来抢大学生。”许春樵回忆道。
虽然毫无找工作和生活费用的压力,但那个时代上大学不容易,所以,学校里几乎见不到一个懒散和懈怠的学生。
人气最旺的地方是图书馆
学校人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而不是食堂。和许春樵求知若渴的想法一样,每天时间都用来看书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导致教室、图书馆天天爆满:“那时候同学之间没有爱情纠纷,可教室、图书阅览室抢座位的纠纷每天不断。”
“9月,又有很多新生踏入大学的校门了,我希望他们在大学时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四年。其次就是要用完备的知识体系和不断向前的勇气与决心,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厚实、扎实、皮实的人,这样,才会使你走向社会后具备强大的行动能力与心理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