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调查显示,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过半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下。(本报今日14版)
不可否认,“在家上学”的确打破了教育一潭死水的局面,给教育带来一些“活水”,但要过于拔高,也未免不甚妥当。尽管在外国有这样的先例,但外国很多“在家上学”是要申请注册的,换言之,外国是有一整套的规划措施护航的,盲目复制,有失理性。
在笔者看来,“在家上学”的举动,是一种冲动,也是一种对教育本身的误读。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培养爱迪生、莫言,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有最起码的公共意识、有最起码的文化水准。极少数的特殊人才,影响他们成就的,教育从来都不会占主导地位,而是天赋、兴趣爱好等占主导地位。教育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教育的属性使然,因为教育从来都是面向大众而非面向小众的。
在现代这个社会里,没有人是孤岛式存在,每个人都需要同学、朋友和自己的交际圈子,孩子们也一样,需要在群体中学习、交往,否则也会丧失他们的公共性,他即使某一方面取得专长与成就,或难以适应社会,成为“缺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