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是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原籍安徽巢县,寄籍河北保定,与蒋介石是结拜兄弟。
他幼年失学,只正式读过几个月的书。吃粮当兵后,才渐渐意识到,要想跟上形势非得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不可。
于是,他昼夜苦读,传为佳话美谈。其中几个故事很有趣。据说,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在空木箱上挖个洞,内放蜡烛,伸头进洞里去夜读;为免人打扰,在门前挂一块牌,上书“冯玉祥死了”,不读时再翻过来,上面写着“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不仅仅是苦读,读书还十分得法,什么阶段读什么书,他处理得丝丝入扣。所以每个阶段的阅读,都能够有助他更新思想,裨益人生。
最初,他爱读《三国演义》,听评书,读一些有关忠孝节义的故事书,这些浅显的书,很适合和提升他最初的文化程度,同时也让他知晓了一些常识、古圣先贤的道理和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个阶段的阅读,他结合着认字,打基础,为后来的深化做准备。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基于现实的需要,他的阅读进入了中级阶段,一改过去一味接受,进而想从书中寻找济世良方。那时他当了团长,听牧师布道,觉得牧师的博爱和利他很伟大,这时候他大量寻找和阅读有关宗教方面的书籍,想从中找到一个新世界的宏图远景,以此来改造当时的社会。
“五卅”惨案的发生,现实让他在痛苦中思索。于是,他开始阅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意识到孙中山的博学与雄才,孙的学问是从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中抽绎出来的,很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民情,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开始,冯玉祥热衷于读新书。此时,他意识到原来笃信的那些基督教理想,只是空中楼阁。由此,他的思想得到更新,新思想澄清了旧思想,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越来越明亮。
到了后期,经过无数次失败,他开始放弃自己先前主张的“好人政治”的“人治”,又开始系统阅读介绍社会主义的新书。为此还专门成立研读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室,延请李达、白鹏飞、王季谷等人为他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每次授课冯玉祥都听得格外认真。课后,再认真研读、思考,并在书籍上留下大量的圈点和批语。
正是由于这种阶梯式的读书法,让他不断地学习到新的学说和思想,到了晚年仍能把握正确的社会潮流和方向,与中共为友。可以说,他一生吐故纳新,坚持进步,与他得法的读书生活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