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他与孙中山既有过并肩奋战的岁月,也有过激烈争辩乃至分道扬镳的日子。其中原因种种,本文从一个角度给出一种见解。 金满楼
不同于主流历史描写的场面
1905年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台下听众突然起身诘问正在演讲的孙中山: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请明以告我!
此言既出,全场皆惊。演说正酣畅淋漓的孙中山听后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事急之时,宋教仁的好友、会议组织者程家柽出面解围:今日之会,惟研求清廷之当否革除,不当问帝王民主。
辛亥革命是一场共和革命,革命者自然无帝王之念想——事实上也完全做不到。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据南社社员徐宗鉴描述,当时前去迎接的,“商界仅王一亭,政界仅李平书,其余仅英士(即陈其美)与余两人。”这等场面,与主流历史所描写的“万众欢呼”、“夹道欢迎”相去甚远,堪称冷落。外媒对此倒是反应灵敏,“西报记者、日本记者却有十余人”前来捧场,不过他们感兴趣的,却是孙先生究竟带了多少款子回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总统,上海火车站送行的也只有于右任、蔡元培、陈其美、沈翔云数人,另有军乐一队、卫兵一连,仅此而已。以上场面,均为徐宗鉴亲眼所见,似为可信。
三分之一总长人选被否决
1912年1月3日,临时参议院(前身即“各省代表会”)再次进行选举,黎元洪不出意料地当选为临时副总统,但在表决孙中山所提出的各部总长人选时,其中有3人遭否决,几占名单的三分之一。
孙中山流亡海外多年,国内情况不甚熟悉,名单主要由黄兴拟定,人选如下:黄兴自任陆军总长、黄钟英任海军总长、王宠惠任外交总长、伍廷芳任司法总长、陈锦涛任财政总长、宋教仁任内务总长、章太炎任教育总长、张謇任实业总长、汤寿潜任交通总长。
被否决的3人分别为宋教仁、王宠惠与章太炎,参议员们的反对理由是,章太炎脾气怪诞、性格孤傲,宋教仁心高气盛、年纪太轻,王宠惠海外归来、阅历尚浅,均不合适担当重任。孙中山来时原本兴致盎然,不料第一次开会即受此难堪,最后只得默然退场。事后,黄兴多方协调,新名单以程德全换下宋教仁、用蔡元培换下章太炎,这才勉强通过。
湖北首义派与同盟会对立
人选名单出炉后,不满者不在少数。首先是湖北首义派,他们在总、次长的十八人大名单中竟无一人上榜,这未免有些说不过去。陕西革命党人、《民立报》的主持者于右任曾向黄兴提醒,名单酝酿时应考虑容纳武昌首义的革命同志,但“首义派”最后还是颗粒无收。
从潜意识说,这恐怕与名单主拟人黄兴在武昌的不愉快经历相关。黄兴的用人有私心,对此,同盟会早期骨干的谭人凤也曾责怪。
事实上,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孙武曾前来活动陆军次长一职,但已任陆军总长的黄兴显然不想用他做副手,孙武最终失望而去。另一位首义者张振武对南京临时政府也极其不满,每次见面,张都要撸起袖子、挥动胳膊,嚷嚷着说黄兴办事不公平。名单公布后,张振武更是在报纸上公开辱骂:“你们这些人碌碌无为,依靠别人成功了,权力却都被你们拿去了!”由此,湖北首义派走上与同盟会相对立的道路。
章太炎被否而发飙
至于财政总长,黄兴原主张用名声在外的同乡熊希龄,但孙中山坚持用留美博士陈锦涛。外交总长的人选也争议颇大,按说应由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出任,但孙中山最终选择了王宠惠。王、伍两人都是法学博士出身,但王宠惠年仅31岁,资历、经验远不如伍廷芳。为此,王宠惠最初不敢受命,但孙中山却给他打气:“吾人正当破除所谓官僚资格,外交问题吾自决之,勿怯也。”
伍廷芳的反应倒还算豁达:“予视两者(指外交与司法总长职位)无甚差异,无所好亦无所恶。”但数年后,伍廷芳却隐约表达了自己的积怨,称孙中山当年任用留学生“不加甄别”。
胡汉民自传中说,孙中山回国前,宋教仁有意推黄兴为大总统而自任内阁总理,章太炎也为之公开造势: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在这次的表决中,宋教仁落选的原因有二:一则年少,二则太坚持原则。为实行内阁制的主张,他不但与孙中山吵,而且与临时参议员们吵,由此受人恶感,被否并不奇怪。
至于另一个被否的老革命党章太炎,他可就要发飙了。章原本就脾气怪异,这次革命,他上蹿下跳,活跃异常,结果却什么也没捞着,那当然不干了。两个月后,南京的川籍革命党人举行四川革命烈士悼念会,人在上海的章太炎居然不辞辛苦地送来一副极刺耳的挽联:“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虎踞龙盘,古人之虚言”。此骂非无所指。
由于存在时间短、经费奇缺等诸多原因,南京临时政府当时可做、能做、已做之事并不多,特别在清帝退位已成定局之时,更是如此。按之前各方的约定与默契,清廷发布退位诏书的次日,孙中山即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袁世凯随后被举为临时大总统。
摘自《门槛上的民国》(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