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4年暮春,英姿勃发的桐城秀才戴名世从安庆乘船沿江而下,赶赴南京参加甲子科乡试,和煦的暖风将一叶孤舟从宜城一直吹送到繁昌城外的旧县港口。
春寒刚去,虽见柳枝添绿,野鹜试水,但芦荻依然枯残。薄暮时分,有几只小船停泊在旧县江边。此时,戴名世伫立船头,极目远眺。他吩咐船夫系好缆绳,正欲下船,蓦然看到早有两个书生翩然携手立于江岸。一书生闻戴名世与船夫叙话,便主动上前寒喧。于是中国清初的两位文化名人——桐城戴名世与宿松朱书,便戏剧性地会面于“江皋孤艇”之边、“荒烟落日”之下。
事后,戴名世作《送朱字绿序》,以说部体记录了他与宿松才子朱书这次会面的场景。
朱书也写了一首情真意切的七古《旧县遇桐城宋潜书述学宪刘木斋先生相知之意感作》,定格了此次他与戴名世邂逅的那一幕:
赭圻城西江接天,停桡系棹舟相联。
偶上江干步斜日,忽惊乡语何翩翩。
拱手致词一借问,云是皖桐家相近。
初试冠军同联鑣,琅玡先生亲授训。
·······
原来,同为安庆府籍的戴、朱两才子,受知、拔擢于同一恩师,他就是山东诸城人安庆府学宪刘木斋,单名果。戴名世在未举之前,其文名早已远播江淮之间,尤其是深得学宪刘果的青睐;同时,朱书的文章也早为刘果所垂青。
戴名世曾深情地说:自我在学宪府中听说字绿的姓名并见其文章,至今已四、五年了,始终萦怀于心,以未能一晤为恨,字绿对于我也是这样。朱书在他的《南山集序》中也写道:
“余与戴君田有名世皆生霍山(天柱)之麓,东西相距皆二百里而遥,皆迂拙无用于时,而自力于古文,以取正于天下而待于后世,则皆有其志。”可见两人志趣相同,且互为倾慕,神交已久了。
戴、朱二人以文会友,以文结交,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中,诗文唱和,各抒高怀,互为砥砺,卑己而尊友,虚怀若谷,一派谦谦君子风度。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朱书以会试四十四名、殿试二甲四十名中试,改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翰林院编修,纂修《佩文韵府》。六年后,五十七岁的戴名世以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二名中试,旋授翰林院编修。朱书先于戴名世中试,在京师声誉赫然公卿间。等到戴氏金榜题名后不久,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而朱书早已在四年前困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了。戴案中,朱书因为《南山集》作序而受株连,所幸“已病故,无庸议。”朱书病殁的第六个年头,戴名世也含恨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