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初
昨天起,上海四大出租车电调中心开始接受高考出租车送考预约,不到2小时即预定一空。有部分家长不希望车牌号出现“4”或“6”,运营方告知对方,出租车调派是随机的,不可事先挑选车牌号。
(6月2日《新闻晨报》)
“4”、“6”之类,不过是一个阿拉伯数字,也被赋予了“幸运”与否的意义,变成了又一个“起跑线”,其实是再次凸显了家长的“高考焦虑”。举一反三,家长心目中类似的“起跑线”还有很多。带着孩子到寺庙里祈祷神佛保佑,请街头巷尾的“小诸葛”预测“考运”,购买五花八门的保健品给孩子进补……甚至还有家长把精神病治疗用的“兴奋剂”也当成了“起跑线”。家长说,即使服用有风险,只要有助于考场发挥,也要赌一把。
然而这些“起跑线”,有哪一条真的能助孩子赢得先机?问题还在于,这些“起跑线”不仅无益,而且更会造成孩子的“心病”。家长一面自以为是、不遗余力地“护考”,一面又耳提面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反而影响孩子的考试发挥。让孩子以平静的心态参加高考,比什么都重要——家长为什么不能坦然地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已够了,即使考砸,也只能表明你输掉了一次考试,而绝不是说明你输掉了整个人生——有家长这句话垫底,孩子轻松上考场,效果比什么都好。
还值得一说的是,为考生减压,也需要社会合力,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为的“增压”。一座城市,在高考时,如临大敌,封路禁行,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媒体不惜版面,不厌其烦地教家长和学生“衣食住行”,细节到打的要准备好零用钱,出门要带好手纸——“全民护考”把高考极力渲染,即使是好心,也是办了错事,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