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后期复习千万不要另起炉灶、“单打独斗”,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要尝试在规定时间内规范答题……一年一度的高考只剩下最后30天时间了,考生在后期还能干些什么?考生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为此,记者邀请了合肥一中3位名师对文科综合后期复习传授“赢考建议”。
政治
考生后期复习不要“单打独斗”
□合肥一中 侯新旺
首先,巧学活用辩证之法,运用联系之法、发展之法和矛盾分析法,对复习态度、节奏、强度、方法、心态等进行哲学宏观视域的方法论指导。
其次,在后期临考阶段,复习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自己的复习态度、节奏、方法、心态等能否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状态。但认真对待老师的复习引导,跟上复习课的步调也不可或缺。因此,要善于倾听老师如何“授之以渔”,反对孤军奋战,单打独斗。
再次,紧紧依靠三个“抓手”——教材、《考试说明》和精题(高考原题和经典模拟题)。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题为径,坚持三者的相互穿插和有机统一。
以“本”为本。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却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教材。要达到教材“通透”的境界。“透”——清晰透彻,要强化基础,突出主干,夯实筑牢“双基”,不钻偏怪,对“考试范围”所列考点“点点清”,扫除盲点,拒绝知识漏洞,不留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记牢记熟考点知识是提升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通”——融会贯通,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链条,连网成片,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库”,活学教材,活化知识,为我所用。
精挑细选优质试题,坚决避免题海战术,触类旁通,提高做题效益。题目设计科学规范、材料新颖、设问角度独到的试卷更具实效性。坚持“三挑选”原则:挑选贴近高考思路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挑选考查核心知识的题目,强化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挑选反映社会热点的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社会热点。
熟识答题技巧方法。如组合式选择题运用排除法,排除题肢误或肢干不符的选项。正确选项须同时满足两个要求,其一,题肢本身表述科学;其二,题肢符合题意。对于非选择题,其一,审题要精准,明晰学科指向和设问指向,要精确找到教材中的对应点。带着对设问的审读看材料,提高针对性。阅读材料时,要形成好习惯,在相关材料旁标注答案要点,避免答题漏点。其二,坚持多想快写,发散性试题,思路要打开;演绎性试题,思维要有深度。其三,答题要规范,材料分析题要求理论材料有机对接,并适时适当融进时政语言;答案语言的呈现方式要契合设问方向的需要;答案组织要做到术语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性和逻辑性。总之,“理据结合不动摇——相互映衬不杂乱——言简意赅不冗长——问啥答啥不添足——方向契合不随意——收放自如不盲目。其四,答题时间分配要合理,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等非技术性问题要多留意。
最后,正确对待时政。“迎着热点上”是政治学科命题的特点,在联系生活中把握热点,努力提升学科素养是必修课。
历史
关注“新情境”、“新材料”型试题
□合肥一中 张玉生
1.高度重视《考试说明》的变化,加强对变化内容的复习,提出具体要求,教师要督促考生熟练掌握。教师要强调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对选修增加的内容要放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去通盘思考,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甚至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阅读《考试说明》知晓高考对考生三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即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学相长”,教师必须准确传授基本知识,考生必须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考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高考,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答题技巧、解题方式方法。
3.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准确记忆时间、地点、事件名称、时代背景、内容、性质、实质、意义等。
4.充分用好题型示例。教师可以充分使用题型示例,举一反三,考生可以自主学习,反复学习。对题型示例要深入理解、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出发点、命题技巧以及在学科知识、素养、思维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对参考答案要反复领会,结合材料,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绝不能一知半解。
5.关注“新情境”、“新材料”型试题。首先,要做到准确记忆重大史实、基本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理清线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专题进行整理。其次,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历史专题训练,准确把握“新情境”、“新材料”型试题,规范答题,不断提高答题能力。再次,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高考较好地体现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地理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量习题训练
□合肥一中 倪宏忠
1.回归课本,理清思路。
对有些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要通过读课本、地图来加以巩固,但并不是要通读课本,自己觉得不熟悉的、不能够理解的内容、平时遗漏的知识、不被重视的知识,要认真看书加以记忆和理解。考生要将所学的地理要素、地理规律和原理统统“落地”(落到特定区域),可结合某个区域,再现大气、地形、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并思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渗透整体性原理和人地关系思想。理清课本知识结构,如气候知识结构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规律及地区、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候评价、气候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等总结规律等。
2.注重技能,提炼方法。
考生要能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简单的地理空间定位,熟练掌握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等各类图表的基本判读技能,对模拟试题中的一些错误深入分析,剖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与答题关键,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如分析气候特征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定量分析(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和定性分析(季节变化);评价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从土地、水、原料、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动力、科技、环境等方面进行有利和不利分析。
3.研读考纲,提升能力。
高考“能力立意”使命题更加注重情境(材料)、设问能体现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读懂题目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关键”的信息,切忌不看材料,不依据材料,凭借自己的印象和感觉答题。考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量的习题,进行训练,培养审题的能力,强化答题的技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