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是古代工艺美术中最早的品类,虽竹雕多为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所以竹刻历来是收藏者的珍爱之物。近几年来,明清竹刻作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个别竹刻作品的成交价更是达到令人瞠目的天价,收藏投资明清文人竹刻成为市场新宠。
文人竹刻与文人画同脉
在清乾嘉以前,竹人开创了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竹刻,旨在“尚意”的艺术风格,嘉定竹刻一枝独秀,为世人所重。
文人画的创作理念,最早由王维、苏轼等人提出,经元代赵孟頫大力提倡,开创了文人画派,对明清的画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主张作品应抒发主观意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要将诗的意境移入画中。一件作品没有感情和诗意,技法再好,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文人竹刻的创作理念直接受此影响,故文人竹刻与文人画同属一脉。
特别是清代集书法家、画家、竹刻于一身的文人,如: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钱大昕、高风翰、王晕、杨守敬、沙神芝、赵之琛、张开福、王文治、王时敏、沈铨、张燕昌、董邦达、翁方纲、徐三庚、张熊、程庭鹭、蒋廷锡、王原祁、周笠、王鉴、袁耀、任熊等人的作品,为藏家喜爱。
把握文人竹刻特征
文人竹刻的作品崇尚文气和书卷气,以能体现文人气息为上。文人气息,指读书人所独有的穷而不酸的志趣,与官宦的权贵气,商贾的富廛气迥然有别。文人竹刻多酬赠合作之作。除自画自刻一人完成外,有书、画、刻多人合作者,画刻互赠者,索得画稿请刻手镌刻者,注重题跋和款识为文人竹刻重要特征。
文人竹刻本是自赏自用之物,故题材以小品为多。犹如明代性灵派的小品文,短小隽永,极饶情致。梅、兰、竹、菊、小像、蔬果、虫草、顽石,皆能玩味入刻;格言、警句、铭文、小诗,更多自题自刻;或直接将文人画意表达于竹端。又因不少竹人本是篆刻名家,受考据之学影响,摹刻金石文字成为竹苑时尚。品类除文房所用的臂搁、笔筒外,以扇骨为最多,古时折扇为文人必备之件,且一人不止一柄,有多至数十上百柄者,竹根印章和竹杖亦是文人之所爱。
嘉定竹刻为明清竹刻重要一派,他们服务对象为宫廷、官宦和巨商。竹人在自己创作时,也会首先考虑买主的喜好和品赏的习惯,主观的意趣和感情很难随便抒发。
嘉定竹刻所擅长的仙佛仕女、灵兽珍禽和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故事、名山胜迹等传统题材,很难在文人竹刻中见到,镂刻繁复的竹雕摆件,更非文人竹刻所擅长。
文人竹刻情趣多
文人竹刻对竹刻艺术的贡献,主要在竹刻理念的发展和提升、竹刻题材的扩展和品类的补充上,在竹刻技法上则最易受到诟病。文人竹刻多为浅刻,以阴刻和留青为主,前期更专擅阴刻一法,无圆雕和高浮雕之制,刀法崇尚简率拙朴,以自然天趣和再现书画笔情墨趣为追求。文人竹刻中平浅单一的技法局限,一是与文人所喜刻的题材内容有关,二是文人竹刻少有专业竹人,大都兼擅数艺,未能专在竹刻技法上多做创新尝试所造成。
竹刻艺术同书画作品一样饱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随着对竹刻艺术认识的加深,鉴赏和收藏风气的日渐浓厚,人们开始对竹刻的艺术价值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那些带有文人落款,凸显文人价值的精品之作在市场中率先启动,成为杂项中引人瞩目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