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诗人的盛唐吟咏
隐居九华的诗人群落
下一篇4 2013年4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诗人的盛唐吟咏

杜荀鹤走遍九华山
 

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实属唐朝。

没有哪个年代,像唐朝那样诗坛蓬勃。如果非得用数字说明,那就是今存唐诗五万之首,知名诗人两千多,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师级的人物。

而我们的安徽,不但很多一流的大诗人留下了足迹和流传千古的诗篇,也涌现出一批不俗的重要诗人,如张籍、李绅和杜荀鹤。

成为“新乐府”的重要力量

安史之乱结束后,张籍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恐怕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日后“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力量。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40岁至50岁,这是张籍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优秀的乐府歌行作品,多是这一时期在贫病交迫中写成的。50岁以后,张籍官职逐步升迁,生活比较稳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

在故乡乌江,诗人早年以耕读为生,后长期在外,心情抑郁时,对故乡的风物十分怀念,有《忆故州》为证。后来,张籍有次回乡探亲,也在《南归》中叙述了自己面临的困境。

《悯农》的声名远扬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几句诗,每个人都是熟记在心,它的作者,就是亳州人李绅。

李绅青年时期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二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城东观稼台。

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

而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赞。李绅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可在李逢吉进京时,便向唐武宗告发李绅的这几首诗有反动意向,可最后反让李绅升了官。其实当时李绅的悯农诗有三首,后来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被发现。

清贫诗人与九华山

石台人杜荀鹤相传为诗人杜牧侍妾之子。

杜牧在池州有个红颜,当她身怀有孕之时,他将红颜赠与石埭(今石台)县长林乡杜筠,不久即生子杜荀鹤。

杜荀鹤读书在九华山时,走遍了九华的山山水水,爱九华山奇丽,故而自号“九华山人”、“九华山叟”。他在山中读书、游览时,作赋吟诗,其中有不少是描写九华山水的佳作。

荀鹤出身微寒,生活潦倒,常以“布衣”自称,并自谓“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青年时代的荀鹤,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只能以诗自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一直到唐大顺三年(891),他46岁才中进士第八名。

杜荀鹤离山后,思念九华山的作品甚多,《秋日怀九华旧居》等,流露出其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

杜荀鹤在九华山与僧人过从甚密,对佛教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留世的300余首诗中,就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