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河北石家庄几个牛肉批发市场充斥注水牛肉的新闻。根据调查,市面上牛肉的价格是按照注不注水、注了多少水确定的,甚至连注多少水卖什么价位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不少摊位上的牛肉,手指轻轻一碰就沾满了水。
面对肆虐的“水”牛肉,商务局、畜牧局、工商局却巧合般的集体“失语”,是对相关情况确实不了解,还是明知而故作沉默?就媒体报道分析,“收点钱了事”的现象确也存在,可以断定,相关执法部门不是在执法认知上存在“过失”,而是存在典型的“故意”。那么,主观上的故意必然导致监管执法机制的全盘失灵,罚款式的处罚只为相关部门带来了执法效益,但却怂恿了“水”牛的泛滥,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
说到底,要想将“水”牛从市场上剔除,必须严格执法监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具体落实相关执法部门的各自责任,杜绝出现责任模糊和真空地带。同时,对于懒政或者怠于执法的人员,要加大惩戒力度和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