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孤城
就河南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民政部给予回应,一直没有消息。1月8日上午,记者打了15通电话,想要了解民政部对采访要求的安排进度,结果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1月9日《人民日报》)
重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涉及到的相关职能部门,自然首当其冲,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出来发声,回应民众的疑问和期待。时隔5天,在地方民政机构已经作出书面回应的背景下,民政部的继续失声让人费解。不作回应的主因,显然不是一句“领导不在”可以搪塞过去的。那么,明知如此,记者要求回应的诉求为何一再遭到拒绝?
一则,部分机关单位的积习,历来是惧怕担责和惯于推诿的。主管领导不在,或者不授意,其他工作人员不清楚领导意图,谁也不敢开口表态。万一说得领导不满意,或者抹黑了单位形象,难免被秋后算账,不如免开尊口。再则,即使主管领导在,如果回应不当,或者缺乏应对媒体的业务能力,闹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笑话,那就不如三缄其口了。再有一层原因,就是工作效率不高,面对民众和媒体要求回应的呼声,确实没有干货,只好一拖再拖了。
如果说记者的15通电话是一份机关“转作风”考卷,那这些部门的得分实在令人堪忧。如此看来,仅仅从思想层面推动“转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恐怕难以收到实效,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入手,厘清权责,明确奖惩,加强监督,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机关行政作风才能更加亲民、高效和有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