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创作分享社区天空城儿童创作社区里,一位名叫冯邵一的10岁男孩发表一篇申请书称,“我申请退学,我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考试中”。(11月22日《京华时报》)
所谓的优等生,自然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受益者,理应拥护这个既有体制,为何发布一条檄文呢?
或许受到的益处多,代表付出多,继而对于教育制度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更能看到教育制度的弊端。并且人在幼年时期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最为敏感,长大成人后反而习惯于既有的社会规则,无论这个规则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对于这个规则所导致的负担只能尽量承受。
从不输在起跑线上,到一年又一年的排名游戏,概念的灌输,让学生群体自觉分化出差生和优等生两类。习惯了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和标准答案,即便是一篇阅读理解的原作者站出来说自己所表达的不是那个意思,但仍旧挡不住师生对于标准答案的顶礼膜拜……
僵化的教育体制无疑是个体自由的大敌,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学生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成熟产品,他们惊讶地大呼,我的想象力哪里去了?可惜为时已晚。自由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因为他的表达少了许多成人世界的羁绊。
教育本来不是压制自由,扼杀天性的,教育一直在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两个方向上发展,形成现代教育功利和非功利的两重价值、目标和二元结构。作为现代教育的两翼,这两种教育价值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保持教育协调健康地发展。
优等生为何退学要自由?要在防治教育的失衡和异化上做出思考。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的培养,突现人的主体性,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生存还是立人,人力资源开发还是人的发展,培养顺民还是公民,这是深层次的疑问。谁能解答这些疑问谁就能解开10岁小学生心中的千千心结。
从来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没有完美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所追问的不是“最好的教育”,而是更健康的教育,而今教育是病了,难道还要一直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