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申遗 也要“拉帮结伙”?
招聘裙带风 是权力过分干预的产物
5分变700,彰显银行单边主义综合征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2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式申遗 也要“拉帮结伙”?

金戈
 

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而享有盛名的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11月5日《北京晨报》)

十大名楼看起来气势不小,大有“打包”申遗志在必得的气魄。然而,人硬货不硬的是,所谓的十大名楼有些并非历史文物,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其实只是假古董:有些楼阁多属现代建设,名为古董,实际上除了名字是老的,其他的都是新的。

这或许就是打包申遗的原因所在,这样的手法早已不新鲜。君不见,为了申报世界遗产,一些不知名的建筑或景观,往往要冠以一个超级名头,或是找个知名靠山,最最不济,也要拉帮结伙,捆绑上阵。

至于这样打包“搭售”,与其说真是为了保护或是传承文化遗产,倒不如说是为了炒作概念、吸引眼球,真正的醉翁之意也不在“申遗”本身,而在乎“申遗成功”之后滚滚而来的经费或是可以名正言顺地上涨门票。

更应该追问的是,这打包申遗的费用从何而来?之前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六个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一些网友提出:六个景区为“申遗”花费的资金总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这钱到底花在哪儿了?到底由谁来为中国式申遗的巨资买单?打包申遗看上去更像在推销一些以次充好的商品,这里面的难度不可谓不大。这些推销费用将由谁来买单呢?这剂预防针必须提前打。

“中国式申遗”背后大都贴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八个大字。遗产、遗产,就是要“产”——经济产出。“申遗”是否就是经济的“强心剂”?我看未必,地方政府花巨资“申遗”,是否挤占公共投入,减损公共福利,这才是政府“申遗”之前首先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十大名楼在申遗之前不妨重温一遍世界文化遗产最本质的意义和申遗的最初目的。20世纪中期,出现了世界近现代史上最大的文物破坏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现象,联合国在1954年发布了《海牙公约》,内容就是战争时期双方都不得攻击对方国家的重要文物古迹。这也是现在世界遗产的核心概念之一:战争时不得攻击对方的世界遗产。

申遗固然重要,但是未必只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才能彰显出文物的价值,文物重在其汇聚了人类的劳动和智慧,而并非在于被贴在上面的“标签”。而一些“年轻”的名楼其真身早已毁于天灾人祸,即便是贴上遗产的标签,也不会受到《海牙公约》的保护,何必多此一举呢?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