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托用餐管理员、走读生路队长、花卉管理员……这些听上去奇奇怪怪的职务,全是长沙青园小学一(1)班的班干部岗位。这个班一共59个孩子,班干部岗位也有59个,通过孩子们填意向表、召开家委会讨论候选人、再由学生竞聘演讲,最终确定职位人选。
(9月24日《潇湘晨报》)
班长、各科课代表、文娱委员、学习委员等传统意义上的班干部本来就不是官,而是为同学服务、给老师当助手的。然而,班干部相对于普通的同学更加接近于老师这个“权力中心”,加之整个教育体系有意无意地为主要班干部群体提供较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班干部形成了异化。
当然小学阶段的班干部含金量比较低,是整个班干部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变革的阻力也比较小,从新闻中可以看出整个变革的气氛还是比较温和的,从而使得变革成为可能。
与其说是59个“官”,不如说是59名“服务员”。笔者以为整个变革中的最亮点在于弱化了班长这个“炙手可热”的岗位,每个同学轮流担任,可谓是匠心独具。将班干部背后可能存在的所有权柄弱化,有责而无权,这样的班干部体系的确是为了锻炼学生,而不是授学生以柄,从小灌输官本位思想。
然而,在当今社会即便是搬动一张课桌都有可能引起争执,更何况是一整套体系的变革,自然免不了外部的干扰。例如,一名学生选择图书管理员的岗位,父母则不同意,希望他能够选择班长助理等岗位,理由是这个岗位比较有权柄。
这或许是历经世事的父母所做出来的最优选择,既然班长轮流当了,那么按照权力路线图来看,班长助理应该是最有实权的岗位。这种思维一旦蔓延开来,无疑将变革重新拉回到世俗的游戏规则之中。
惯性引导的力量是可怕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极力灌输下,孩子难免走上萧规曹随的老路,或许这些孩子在一时能够抢占先机,但最终结果是变革走向流产的结局。
一项新生的制度必然要遇到方方面面的责难,即便是制度创新的受益方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这样的场景经常伴随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
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创意之举也是如此,虽然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去积极改进。一方面,应该积极对主要班干部岗位进行轮岗,避免重新走进泛官本位主义的死胡同;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去保护这项制度,做好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避免变革被上一代人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