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联合村完小现有1500本藏书,分摊给全校367个学生,每人占有量不到5本。记者发现,学校藏书几乎没有新书,其中一本名为《芬芬为什么愿意剃光头》的故事书,定价2.5元,第一次印刷时间为1964年。校长黄克平介绍,学校1995年配置了一批图书,那以后再没有更新过。(7月16日 《新京报》)
相较而言,进入公共视野的这几所宁夏乡村小学,已经算得上幸运,17年前就能配置图书馆,并拥有千余本藏书,这是不少还在为拥有一间不漏雨的教室、崭新的教辅课本以及热气腾腾的营养午餐而努力的乡村小学所不敢奢望的。有句名言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但对于广大贫困地区而言,乡村小学的命运恰恰在于,它们往往穷得连学校都谈不上。
造成困境的直接因素,自然是钱。学校资金匮乏,地方政府财政吃紧,这在贫困地区是常态。此外,国家4%的教育资金投入也才兑现不久,公益机构和私人捐赠又力量有限、鞭长莫及,这些都影响到学校建馆、购书的动力。在资金上,即便有闲钱,也会被用来优先满足校舍、食堂等硬件建设所需;如果还有些许盈余,往往也只能像宁夏联合村完小,靠削减藏书量、减少书籍更新来降低运行成本。总而言之,资金瓶颈不除,推广乡村阅读只能是做“无米之炊”。
因此,打通乡村儿童阅读障碍的关卡,在方向上是明确的。政府提高财政扶持力度,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加大对乡村学校图书馆援建,学校开源节流、推进藏书,这些方法都值得尝试,也正在为不少地区尝试,这是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