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进士余阙,是徙居合肥的西夏人,参与修宋史、金史、辽史,任淮南行省左丞,守安庆。而明清时期,合肥进士的著述保存的也很多。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文进士共开科201次,取51624名,合肥籍就有128人,比武进士的数量多几倍。
余阙:智训庐州州官
作为党项人后裔的余阙,父亲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父亲早死,余阙侍母至孝,课授生徒以养活母亲。后来为陈友谅军破城,自刭。
余阙死后,敬爱他的人将他从水塘中捞出,葬于安庆西门外。明初在此立庙,为余阙祠,即今著名的大观亭。
余阙后人尚有在合肥者,已传至二十五代。
余阙曾辞官回家,在青阳山房住闲两年。此时,门前冷落,自守寂寞。后来圣上降旨起用他,紧跟着家人禀报:“庐州州官大人到。”余阙一听,心里一个愣怔,人情好淡薄,于是摇摇头问:“来了多少人,带了什么?”
家人说:“有好几个人,肩挑的,手提的,鸡鸭还在‘呱叽呱叽’地叫咧。”余阙听了,眉头皱成“川”字。他想:“借着清明打柳枝,当官的又在骚扰百姓啦。”便拿起一张纸,写了4行字,夹到一本书里,交给家人说:“你把他请到书房,就说我在收拾行装,让他稍等一会,着急了,就看看书。”
家人把书交给州官,引他进了书房。州官无可奈何,只得在书房坐等。哪知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来,只得拿起书翻看。一下,那张纸条飘出,他拾起一看,是四句话:“头顶乌纱帽,身背万岁牌;无事扰百姓,作恶大不该!”州官看了,吓得一身汗,赶忙叫随从把礼物带走。
这时,余阙进来了。州官说:“下官来给大人送行。”余阙说:“有劳了。”州官说:“下官知罪了。” 余阙见这个州官改变得很快,故意岔开话说:“你知书(输)了,我的青阳山房藏书不少。”“下官明白。这次受到大人的教益不小。”“明白就好,那你回去吧!我上任也不敢骚扰百姓。”“是的,是的。”从此,州官把余阙的话记住,不再胡作非为。
李天馥:皇帝的贴身秘书
生于战乱中的李天馥,孩童时代即涉足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其父闲暇时考他,出口能咏,挥笔成章,对答如流,族中长辈无不称异。后到清朝建立后,李家再次定居庐州。而李天馥每日必诵数万言,或至深夜不息,因此,初长成人即天资高迈,学识超群。顺治十四年(1657)李天馥参加乡试。当时的考官丁澎乃顺治十二年进士,此人携才识人,看到一份考卷怀疑有高人代笔,后在发榜之日,核对户籍,才知道是二十二岁的李天馥。丁澎见人便说“吾以世目衡文,几失此才”。
李天馥文异常人,华年携举,但他并不自满,仍然勤奋有余。不过这一年江南等地发生科场舞弊案,至次年正月,顺治帝重新在太和门重设考场,调动满兵监视,亲试这批举人。
李天馥以精彩文笔赢得了顺治皇帝的喝彩。中进士上第,七月,朝廷新设翰林院,经殿试合格的李天馥作为庶吉士入院继续深造。
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让李天馥倍加珍惜,求知的欲望使他决心遍览经史子集,融会诸子百家,经过勤奋努力,不久,翰林院举行甄别考试,再中上第,授予检讨。从此专门侍候在顺治身边,讲解经史,并帮助起草诏书行文,可谓皇上的贴身秘书,权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