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五代十国 多数进士姓名已湮没
合肥昂氏:皇上连下四道诰封圣旨
元、明、清 文进士一统“天下”
宋朝 父子兄弟同进士
3上一篇 2012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宋朝 父子兄弟同进士

张亚琴 整理
 

从资料和专家所著文章来看,合肥在宋代的文武进士分别为24人和53人,且武进士所占的人数是文进士的2倍之多。后人说,这是由于民俗尚武的关系。而《宋史》有传的合肥文进士7人,分别为马亮、马仲甫、姚铉、包拯、杨察、杨寘、钟离瑾,其中,马亮和马仲甫同为父子,而杨察和杨寘同为兄弟。

马亮:擅识“千里马”

马亮,庐州合肥人。考中进士后,任大理评事、芜湖县知县,两次迁升后担任常州通判。

马亮历任各种官职时,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举个例子:当时,他的下属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在他任职为福建路纠察刑狱官时,复查冤狱,救活几十人。

马亮有才智,擅长处理政事,然而所到之处没有廉洁的美誉。

吕夷简小时候,跟随父亲吕蒙亨到福州任县令,马亮见后觉得他很优秀,就把女儿嫁给他。妻子刘氏生气地说:“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一个县令的儿子?”马亮说:“这不是你懂的。”

田况、宋庠和弟弟宋祁幼年时,马亮都待他们很好,说:“这些人以后肯定会显贵。”世人认为马亮有知人之明。马亮去世,当时吕夷简正任宰相。

马仲甫:对下属的知遇之恩

马仲甫也是进士出身,庐江人,曾任台州、瀛州、秦州、亮州、许州、扬州等地知州,还担任过夔路转运使、淮南发运使、天章阁待制。

马仲甫所任之处,皆能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为称誉一时的名吏。 是一个长于地方治理的官员,《宋史》还为他立了传。

马仲甫的故事有很多,这里所说的是他和下属的故事,从这我们就能看出他的为人处世。前几年,在无锡发掘到的最早一块宋代品官墓志。而墓志的主人叫张奕,在正史、方志、甚至各种家谱中,都没有留下一丁点的记载。

从墓志上,我们得知,在台州从事官的任上,张奕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当时的知州马仲甫。也是后来为他撰写墓志铭的人。

马仲甫担任台州知州是在皇佑三四年,当时张奕从太平州转任台州,成为他的从事官。

15年后,当马仲甫受张奕长子张中行之托为这位昔日的下属撰写墓志铭时,他还不忘对当年张奕的政行赞赏一番。其中包括:为台州城修筑堤防,抵御大涝;收养台州孤儿张希房,并且教授学业。最后张希房还中了嘉佑八年的进士。

张奕外任期满,经过马仲甫等长官的保荐和期考,顺利回京,进了崇文院担任著作佐郎,其实也就是一个正七品的闲职,基本没有什么职事。不过,崇文院在当时却是国家养才的地方。

这只是马仲甫人生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对下属的赞赏,无不看出他识人辨人之才。

杨察、杨寘:状元和榜眼

杨寘和杨察是兄弟,他们从小都由母亲带大。母亲对他们管束很严,很早就为他们延聘了老师来家施教,希望他们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兄弟二人不负母望,在明道二年省试杨察便得了个第二名。他的母亲却不高兴,因为没有获得第一。

当杨察回来时,母亲脸对着墙壁不理睬他,并说:“你真令我失望,连省试都居人之下,到了会试、殿试你又该怎样,我真替你担心。”然后又指着垂手拱立一旁的杨寘说:“杨寘,你给我听着,你根本不能像你哥哥那样,到你应试时,你必须考第一,必须无人能居其上。”

自此以后,兄弟二人更加用功。

景佑元年(1034)甲戌科,杨察获得榜眼。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杨寘一路过关斩将,在国子监与礼部的考试中,他均取第一。可在殿试后报给皇上宋仁宗的名单中,王安石排在第一,杨寘只得第四。

后有人说,杨寘通过杨察的岳父晏殊的关系,让皇上钦点为状元,而王安石成了第四。实际上是由于王安石的卷中有犯忌之言,被考官搁置,而原定的第二名王珪(成都华阳人,徙居庐江,其家六世皆有中进士者)、第三名韩绛已有官职,宋朝规定凡已有官职的人考进士都不得取为状元,故列第四名的杨寘得中状元。

无论如何,在1044年杨寘到颍州(阜阳一带)任通判,就在即将去赴任时,母亲病逝,他只好回家守孝,在这期间,他竟因病早逝。仅31岁。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