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三无人,相煎何太急
不必放大“背学生趟水”
非常道
扼杀 “淘宝体”于摇篮 难解制度性冷漠
下一篇4 2012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同是三无人,相煎何太急

王攀
 

北京22中学生言覃遭老师辱骂。老师称其非北京户口,是借读生,家里无权无势无钱,是“三无”人员,随时可以滚蛋。言覃退学回湖南老家休养。22中校长向言覃父亲致歉,表示将处罚“出言不逊”的老师,希望言覃返校。有网友称22中首任校长是蔡元培,22中应感到惭愧。(5月30日《羊城晚报》)

其实我理解侮辱学生不是这位老师的本意。老师潜意识里应该是这样的逻辑:你没有北京户口,是借读生,家里无权无势无钱,能在北京上学就不错了,怎么能不珍惜机会、好好读书呢?假如这个意思说得比较委婉,说不定还会成为励志教育的佳话。遗憾的是,这位老师选择了不当的表达方式,以至于让一场励志教育的故事变成了侮辱教育、歧视教育的故事。

老实说,还真不想责怪这位老师。因为在北京这个俯首皆是权势钱的首善之区,这位老师面对的有权有势有钱的学生、家长、家庭太多了,这样的学生在违反了纪律、顶撞了老师,学校、老师也没有办法怎么他们,于是不仅心生“有权有势有钱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也可以享受未来好生活”的认同感,也会产生面对有权有势有钱的学生违纪而学校、老师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并进而在权势金钱面前形成了自卑感——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深深的痛呢?

也许是自己受歧视惯了,也许是自卑惯了,所以一看到那些自己可以侮辱的对象,就以同样的方式,甚至是“自然而然”地对待他人。这位老师终于逮住了一个可以歧视和侮辱的学生,于是“三无人员”的辱词随口而出。

三无人员原本是对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公民的简称,不知何时已经变了味。三无人员是社会流行的贬义词,假如不是当事人自嘲的话,那就是一个侮辱性词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这个强弱分裂的社会,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视角,已经失去了怜悯之心、平等之心。岂不知强弱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当事学生在当事老师眼里是三无人员,当事老师在其他学生或其他群体及个人那里,难道不同样是三无人员吗?当你用这样的强势心态看待一个弱势群体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比你更强势的心态这样看你。

学校应该是一个最平等的地方。这里的孩子不应该因为出身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教育是要改变社会的。教育出平等意识、健全人格的人,才有可能让这个社会更好。可现在反过来了,社会在强势地改变着学校、改变着教育。

同是三无人,相煎何太急。面对有权有势有钱的“三有”强势,作为老师、作为未来健全社会人格的教育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对社会强弱分裂对立这样的现象深恶痛绝,至少不应该把这样的压力转嫁给三无学生身上。因为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学校和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呈现给他一个安全港,而不应该在他成长中落井下石。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