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城“学洋明胶”被曝销售给企业生产药用胶囊后,当地40多家无证明胶生产作坊被有关部门突击夷为平地。(4月19日《京华时报》)
“学洋明胶”并不是阜城经济版图上的特立独行者。从综合情况来看,明胶生产已在当地形成不小的气候,一个新兴的“明胶之乡”与远在浙江的老牌“胶囊之乡”颇有隔空相望之势,正如当地官员所言“发展明胶产业,已初见成效”。如果没有领会错的话,其“成效”应该意指场面上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企业多、规模大。而这样的“成效”恰恰很成问题。
当一味贪求数量多、场面大,“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胶囊也就难免不将扭曲的发展观裹挟,明胶难免不与变质的政绩观产生粘连。这样的格局下,“老板的产品”与“政府的产业”两相互倚,来自各个层面的监管与其投鼠忌器,最终不如不管,放任自流。
据媒体披露,浙江儒岙镇“胶囊之乡”其实早年就曾曝出原料存在“劣迹”,却不了了之。而阜城县古城镇前宋村,直到央视4月15日曝光之后,才突击将甚至已经生产了十多年的40多家无证明胶作坊一并摧毁。何况,曝光当晚推土机连夜进村的举措,很难说是雷厉风行的积极查处,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值得推敲。按理说,这个时候紧急查封以供调查取证,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不是神速地夷为平地。
无论“胶老板”还是“胶囊老板”,只要违法了,这次都应该在劫难逃,以儆效尤。而负有监管职责的当地政府难辞其咎,也绝不能跑,起码该好好总结教训,加以反思。壮大产业经济,这样的政绩诉求原本无可厚非,这样的发展路径也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就在于,一个产业的体格“健壮”与体质“健康”,往往并不是一回事,如果顾此失彼,甚至讳疾忌医,这个产业就算是再大的“巨人”,也会迟早说倒就倒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