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黄山方式”
民俗非遗要以文化的心态走市场
徽州非遗,你了解吗?
戏剧“非遗”市场化不能无序
3上一篇 2012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戏剧“非遗”市场化不能无序
受访对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王夔
实习生 马明新 记者 张亚琴
 

在王夔看来,一些传统的技艺如界首彩陶、徽州三雕等是比较容易走市场化道路的,但是一些濒危的剧种、民间的口头传说之类,它们的市场化就难以实现。许多珍稀、稀见的剧种,更多的则是民间的传承状态。“就是那些大的剧种,这么多年都还没摸准路子,更不必说那些民间的剧种自己去闯、去走市场化道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王夔说,“如果任由其无序地去寻求市场,则最后那些正牌的‘非遗’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以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王夔介绍说,现在安徽的剧种有20余种,除黄梅戏以外,徽剧、庐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被称作“徽黄庐泗花”,这是发展态势较好的第一方阵。

黄梅戏历经产业改制,各方探索都有。有的是茶馆式的,像天仙配茶戏楼茶座式的休闲方式; 有些则是完全商业化的运作,如安庆再芬黄梅戏剧院等有些剧目像《美人蕉》、《公司》就完全引用了商业化的经营方式,都是和一些运作比较好的演出经纪公司相联系,以此来寻找市场;还有很多的民间班社,则完全靠他们自己,如怀宁、桐城的一些名人剧社以及现在划到安庆地区的小凤英剧社等这样一些十几人的小班社,他们中有些到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去演出,常常一年能够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而一些国营的大剧团由于热衷于大制作,票价居高不下,以致往往叫好不叫座。

但王夔同时也指出,黄梅戏找市场大多是由于其为文化事业单位,而不是由于它的“非遗”属性,并且黄梅戏这种传承方式与其他的“非遗”传承则不一样,它的变通性较强,而其他的一旦认定了就不能随意改动。

在非遗保护中,政府和文化部门起到的作用最大,要积极引导,要在政府的掌控之下,让其摸着去走市场。对于市场化,王夔说,如果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传承保护路径的话,在区别对待的同时,也应该要有配套的相关政策、相关条件的准备,如资金扶持等等,但从目前来看,面不宜铺得过大,还是先从传统技艺入手,让它为代表进行探索。然后再分层次、分批走向市场。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