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慎思量
科研经费不能成为某些人的小金库
非常道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要做好“加、减法”
下一篇4 2011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引经据典慎思量

 

看电视剧,我曾看到演员在宣读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时,把全文最后两句中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里的“域”字,念成了“城”字;在看一家老年大学展出学员书画作品时,竟把人们熟知的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五言绝句,书为王维所作。我找到出刊者,望能改一改,但他们一直未换,这个“相看两不厌”的错位人,直到下期换展时才拿了下来。

近日,我在看电视相亲节目时,又听到他们在念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却把最后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四个字,颠倒换位,念成“浓妆淡抹”,在场的嘉宾贤主,人人听之任之……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对一般的人来说,把这类诗文念错了、说错了,不足为奇;但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场所,出这种不该出的差错,那就值得深思了。

在引经据典时,如何做到精准无误?以愚之见,一定要在引用之前,就做到字斟句酌。拿不准的字句,可翻翻字典,上网查查。如果你在引用“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话时,只要不说是出自何人的口,谁也不会说你有误。倘若说是出自司马迁之口,那就有一字之差了。因为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一文中,原话为“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这里的“说”字,古时与“悦”字相通,即“喜欢”之意)。

司马迁这篇千古流传的奇文佳作,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反复引用,我辈应当多读经典,苦学佳作,再加上精心考究,字斟句酌,就一定会用准用好中华国学。

本报特约评论员 张振国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