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其中近八成睡眠不足。报告显示,2010年,中小学生在学习日的平均睡眠为7小时37分,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22分,在周末的平均睡眠为7小时49分,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47分。(12月12日《新京报》)
孩子的睡眠是谁的?
作为一位学生家长,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儿子在上七年级,天天作业成堆,写到11点甚至12点是经常的事儿,而早上6点多又要从床上爬起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你说困不困?看着儿子整天和大熊猫一样黑着个眼圈,心里真有说不出的痛。
孩子的睡眠到底是谁的?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个多余的问题,“肯定是他自己的呗”,但从现实来看,是他自己的却哪有由他自己做得了主?在升学率才是硬道理的大旗下,哪个学校又会拿孩子的睡眠当回事呢?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环境下,哪个父母又敢拿自己的孩子的一生做赌注呢?因此每天早晨看着孩子酣睡的可怜样,尽管不愿但还是不得不硬起心肠叫醒孩子。
有医学专家指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体质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从而导致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早就要求各级学校要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但是只要有考试在,只要有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升学机制在,还不是成了一纸空文?马广志
减负越减越沉,孩子情何以堪?
其实,教育者对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不是不懂,为孩子减负的办法并非没有。从中央到地方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进减负政策。改革中考制度,取消小学统考环节,规定作业量……一些减负令描绘的愿景很美好,但是减负令再漂亮,关键还在于落实。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跟进,再好的减负令也可能事与愿违、变调走样。
正如某教育官员所言:“由于减负牵涉的问题和环节涉及到教育最深层的内核和导向问题,改革起来相对困难。”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要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孤立地谈减负殊为不易。不仅学校不愿减负,家长也普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方面只考虑增加营养,至于孩子的课业负担,即使家长心疼孩子,嚷嚷为孩子减负,但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除了代替孩子背书包,给孩子好吃好喝的以外,并不愿意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尤其在毕业年级,即使教育部门规定老师少布置作业、不补课,家长也会主动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一道道减负令的实际效果往往被应试教育消弭得所剩无几。面对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睡眠不足的残酷现实,如何减负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减负令如何契合教育现实,减负指标如何执行,如何监督与问责,应有周到的制度安排。
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