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又将来到人间,这期间也是送文化下乡的热闹日子。我曾经见到过农民那种真诚热情欢迎的劲儿,像过大年、娶新娘那样热闹,有些人早早地把小板凳放在演出的场地,边吃晚饭边等;也有些人从附近村庄赶来,成群结队,欢声笑语。可是,在一阵欢欣之后,随着剧团、放映队的离去,又迅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有的人又沉湎于麻将牌、黑网吧、酗酒中。这似是反映了:当代农村面临的一个挑战,呈现出精神家园的荒漠化现象。开拓进取,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农民十分希望农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富了“口袋”,还希望“富脑袋”,更希望有关部门像抓GDP那样,去抓一抓农村文化建设;也希望把“送文化”改变为“种文化”,由过去的“飞鸽牌”改变为“永久牌”。
——能者为师。可以邀请城里文工团、剧团、文化馆(站)同志传帮带。教一出,演一出,说唱身边事,演出在村里,舞台搭在家门口,个个都想露一手。这在城市也许有人不屑一顾,在偏僻的农村,却是一个热闹的时候。现在也可能有些难处,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大量走失,这也许有些影响。但也不要紧,人手少就演小节目、折子戏什么的,戏随人转么!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还会涌现出新人。
——志存高远,小处着手。开始,不妨小舞台、小制作、小开销逐步发展,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演不了全剧,就演折子戏。但是,要志存高远,考虑到创造条件,逐步提高,以适应人们日益要求满足文化生活的迫切愿望。
——“草根”与扎根。有些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也真是出口成章,把农村的新人新事,用泗州戏或黄梅戏、庐剧等曲调唱出来,生动活泼,唱者用心,听者开心。这些经过边演出、边提高的“草根”节目,往往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
服务于群众的“草根”文化,拥抱民俗,拥抱民族,最容易植根于群众之中,也最容易枝繁叶茂!
让文化为幸福生活指数导航!
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