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流传这样一则笑话,说张三有住房10平方米,他的邻居李四原先没有住房,后来购下100平方米。把他们两人的住房面积加在一起再除以二,转眼间,张三的住房面积增加了45平方米。
据说媒体上有个新名词叫“被平均”。什么是“被平均”?上面说的这个故事便是最好的诠释。
虽说这是个笑话,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被平均”的事儿真的不鲜见。国家统计部门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速超过经济增长。这一数据一公布,引起公众哗然,很多网友质疑自己工资“被平均”。而专家的调查也显示,高“平均数”背后掩盖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真实状况。
具体到一个地方或一个企业,高平均数也极大地掩盖了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部门调查,去年沿海某大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26675元,但60%左右的市民收入低于平均数。另一个沿海城市去年的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为20646元,而低于平均数以下的城镇居民占到总数的 65%。
这就不难理解,老百姓为什么常常不满这种“被平均”,说白了,这只是一种“障眼法”,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写到这里,不免想起与此相关的一个话题:在统计学里,平均值是一个重要概念。平均值的运用应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比如说,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忘记,拿我们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人口,这个平均值在世界上只能排在百位上下。有些人总是喜欢津津乐道那个“世界第二”,至于人均位列百位,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不说或少说。这也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