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是官员帮扶出来的吗?
无奈,皮球又踢回来了
非常道
排污量逐年增大不必过分担忧?
文艺创造乏力与 “时评体”的文化使命感
为“花完预算”式采购把把脉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艺创造乏力与 “时评体”的文化使命感

 

昨天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

文艺创造的乏力,使我联想到目前正在兴起的报章“时评体”。这些年,全国大小报刊都不约而同开设了时评专版或专栏。时评——一种介于新闻和杂文之间的新文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只要是有重大新闻发生,总会有时评文章及时发声,或者大胆抨击,或者深入挖掘,或者娓娓而谈,让公众得到了思维廓清。哪怕是国家部委有了问题,时评文章也揪住不放,颇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让社会正义、社会透明、社会责任和公民性格,得到了阔步前进。与“时评体”相比,电影电视作品创作这些年已经在“文化空心化”中越陷越深,成为了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

要想让文化原创力得到激活,就要多学习时评的这种文化责任感,要“让文艺回归心灵”,将写作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写作和崇高理想结合起来,多张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精神,多张扬“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公共情怀和文化使命感,就算是追求市场化,对文化灵魂和责任的坚守不能虚无,文化精神和信仰不再呈现“空心化”,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言:“保持对人生和世界的惊异之情,和对人类命脉永不疲倦的摸索,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真正高贵”。“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文化原创造力才有望得到激活。

耿银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