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
文艺创造的乏力,使我联想到目前正在兴起的报章“时评体”。这些年,全国大小报刊都不约而同开设了时评专版或专栏。时评——一种介于新闻和杂文之间的新文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只要是有重大新闻发生,总会有时评文章及时发声,或者大胆抨击,或者深入挖掘,或者娓娓而谈,让公众得到了思维廓清。哪怕是国家部委有了问题,时评文章也揪住不放,颇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让社会正义、社会透明、社会责任和公民性格,得到了阔步前进。与“时评体”相比,电影电视作品创作这些年已经在“文化空心化”中越陷越深,成为了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
要想让文化原创力得到激活,就要多学习时评的这种文化责任感,要“让文艺回归心灵”,将写作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写作和崇高理想结合起来,多张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精神,多张扬“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公共情怀和文化使命感,就算是追求市场化,对文化灵魂和责任的坚守不能虚无,文化精神和信仰不再呈现“空心化”,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言:“保持对人生和世界的惊异之情,和对人类命脉永不疲倦的摸索,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真正高贵”。“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文化原创造力才有望得到激活。
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