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热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时,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乔布斯式”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一个周期培养经费超5000万元。(10月11日 新华网)
所谓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是乔布斯一样的?还是仅以证书和职称作为考核标准。
批量生产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不具备可行性。培养的周期、层次和结果,都已经预先框定好了,基本是类似于工业产品的流水生产,以这样的模式去培养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量化人才考核同步的其实是僵硬呆板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制定培养多少大学生的指标,却无法确保每个毕业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在数字化的考核指标达到而质量并未如期上升后,就心有不满地直接制定起质量指标来。所以与其说制定的标准不对头,不如直接说是按指标生产的思维模式不对头。在这样的思维视野下,人才培养与产品生产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都是按标准算周期地批量产出,完全忽略了人本身的特质与所需的成长环境。
古人曾呼吁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轮一轮地淘汰筛选下来还能有数字确保,可如果是希望通过同样的方式来获得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那结果只能是创新其实并不创新,领军也并不领军,拔尖也同样不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