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即将结束
扩容“大跃进”停摆靠市场
3上一篇 2011年10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股市十年仅涨100点
扩容“大跃进”停摆靠市场

 

谁都无法相信,中国股市这10年,在经济增长全球第一情况下,股指却仅涨了100点(2245~2348)。尤其是这两年,还在全球股市中表现垫底。根子就在扩容大跃进。尽管近期新华社、人民日报、众多专家,包括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在内,都猛烈抨击扩容大跃进的危害,呼吁决策层高度重视股市的危机,恢复投融资共荣的市场,并期待管理层会正视现实尊重民意,适度放缓扩容节奏。谁能料想,管理层坚持扩容大跃进不动摇,反而变本加厉推出中国水电、陕煤能源、中交建等大盘股,令市场极度失望,本周连跌五天,将2437点前底部又往下刺探了近百点。看来,指望管理层放缓扩容节奏无疑是缘木而求鱼,扼制扩容大跃进只能靠市场自己。

上市企业要尊重市场实际

所谓市场化,最核心的要素是供求关系、市场整体估值,以及市场的业态。在当前中国股市供严重大于求、估值处于历史大底、股指创了14个月新低的情况下,待上市企业理应抑制盲目上市冲动,等待合适的时机。例如:近期光大银行、徐工科技、三一重工等就推迟了在香港H股上市的计划。但是,许多A股待上市企业却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尤其是某些中字头企业,公然违反《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规定,成立不满两年,就通过“特批”急于上市,不惜为满足一己之利益而炸市、毁市,甚至在招股书上还大言不惭地说,“认为我们是圈钱的请走开”。以至于为了避免破发,临时将发行价降到4.50元,中签率高达9.7%。对于那些不顾实际强行上市的企业,市场就是应该用行动来证明:股市不是“抽水机的”乐园,让待上市企业从中得到警示和教训。

对大盘股坚决加以冷遇

目前市场最大的扩容威胁不是小盘股而是大盘股,它们带给市场的灾害是全方位的。一是上市盘子大,只顾圈钱,不思回报,更无法送股,吸走了市场大量资金,让投资者越套越深。二是吸金多、变脸快。尤其是这两年来上市的“特批贵族”,如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化学、中国一重、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西电等募集资金约占两年IPO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上市前都对报表过度包装,但此后不到三个季度就快速变脸,股价一落千丈,让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至于前几年上市的中国中铝、中国远洋等大盘绩优股,现在无不沦为绩差股。三是没完没了的再融资。尤其是银行股,为了补充资本充足率,将股市作为唯一的“抽血池”,继去年银行股大面积再融资后,今年来,又有8家银行提出再融资,规模将超2000亿元。四是权重大。银行股加上中字头大盘股,占了70%以上的指数权重,它们的股价一旦被拉高,指数就快速虚涨,大盘股扩容就乘机加速。所以,广大投资者应尽早的远离大盘股,也放弃认购大盘新股。因为相对好的早就上市了,剩下的都是差的。这是扼制扩容大跃进的有效武器。

坚决摒弃盲目的认新炒新

扼制扩容大跃进,市场也义不容辞。对于专事认购新股一族来说,若新股发行价超过二级市场同类股的市盈率,尤其是大盘股,就不宜申购。对于二级市场“炒新族”来说,要打破长期以来“新股没帽子容易炒”,“新股定位应该比老股高”的错误观念,应向国际成熟股市看齐,对新股上市大多冷落它们半年以上,新股定位应比同类老股低,静观其募资所投入新项目的效益产出情况,避免其业绩变脸所导致的损失。

一旦二级市场放弃“炒新”,也会反过来抑制一级市场的盲目“认新”。这样就可逼迫新股发行价降低,甚至出现新股中签率奇高,甚至发行失败的案例,消除三高发行和超募现象,减少扩容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投资者应重视的两个判断

第一,9月~12月CPI的走向。如果国庆后公布的9月CPI降到了5字头,12月CPI能够如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预测的那样,降到4.5%,那么,货币政策不可能不有所松动,10月~11月股市或有转机,至少是“吃饭行情”。第二,上周末社保基金理事会在召集投资经理开会时表示:“目前股市虽然还在低迷,但估值已经见底,中期的方向是往上的”,“未来随着通胀的回落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政策关注的民生、消费和新兴产业股票将出现趋势性机会”。尤其是在9月末成交量创出461亿新低、估值创出新低、从3067~2348点股指跌幅已高达23.45%的情况下,人们更应该对上述两个判断引起高度重视。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志林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