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陕为推行免费教育将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官员称宁陕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昨日本报11版)
宁陕的免费教育很有诚意。12.5%是个什么概念?先用数据指标说话。有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1990年是3.04%,而1991年却跌到2.86%,随后也是在曲折中前进,2008年也仅仅是3.48%。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相反,读书成本可以用一年翻几番形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中国30年来高等教育学费上涨了25倍。可以说,上个学校没有几万元你甭想拿到毕业证。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的农村确实又回到“读书无用”的时代了。
免费教育也很有难度。大的方面讲,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有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口号震荡百年,依旧是纸面上的空话。而一句教育产业化,则成为乱象的滥觞。
具体来说,阻力是现实的。在宁陕县之前,陕西神木实行过从小学到高中实行12年免费教育、全民住院实行“免费医疗”,但县委书记郭宝成却“被退休了”。
更为实际的是,一个贫困县能把四成财政投入义务教育,不代表其它贫困县就能,更不代表有钱的地方就能,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域的县市区,其职能、任务、财政分配内容都大不相同。综上所述,笔者支持免费教育,但也认同免费教育的难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集中财力,一蹴而就地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