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一天,也是借壳门槛正式提高的第一天。据统计,自中国证监会今年5月13日发布重组新规征求意见稿后,到新规实施前的不到4个月时间内,大批ST公司向重组发起了冲刺:其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共审核了9家ST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且全部通过审核;与之对比的是,今年前4个月证监会通过的重组ST企业仅3家。
有意思的是,在借壳上市门槛提高后,A股市场上最传统的“壳资源”——ST类个股,本周四却用“集体狂欢”迎接新规实施首日的到来,在大盘整体低迷的情况下,14只ST股出现涨停。
抢滩“门槛文件”过渡期
据证监会网站信息,今年以来共有12家ST公司登上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上会”)。12家ST类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全部通过。
从过会时间分布上,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自5月份之后,直到8月底的不到4个月内,ST类公司上会的频率明显加快。5月份、6月份和7月份,分别各有2家ST公司的重大重组事宜上会并获通过;8月有3家ST公司上会并获通过。而在今年1到4月份的4个月内,仅有3家ST类公司重组申请上会并获通过。
而出现这一明显分水岭的原因,或许就是监管部门5月份发布的一份借壳重组文件。5月13日,中国证监会针对“借壳上市”等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发布了一份关键的文件——《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下简称《重组规定》),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这份《重组规定》最重要的内容是,将借壳上市资产的财务门槛大幅提升。从之前的基本没有要求,提升到现在的“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2000万元”。
“壳资源”依然抢手
在《重组规定》实施后,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之前的ST壳资源的价值将削弱。但新规发布后,数名投行人士表示:“‘壳资源’依然有价值。”在此之前,“借壳上市”之所以备受青睐,除了上市门槛较IPO更低之外,还有就是IPO排队公司太多,审核时间过长。
目前主板和中小板的IPO标准是: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近一期末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近一期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对比之后不难发现,新的“借壳上市”规则中,仅净利润指标与主板非常接近,其他方面依然有差距,而对于公司治理,比如管理层是否有违规记录等,《重组规定》更是没有要求。
“大家可能忽视一点,”一投行人士指出,“《重组规定》在提高借壳资产财务门槛的同时,却为并购和融资开出了另一道‘方便之门’。”《重组规定》称,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可以同时通过定向发行股份募集部分配套资金,并购重组申请与再融资申请实现一次受理,一次核准。“在此前,重组申请与再融资是完全分两个项目申请的。”他坦言,分开申请后,负责审核的并购重组委委员都有可能是两拨。
从以往的经验看,一旦ST股通过资产重组完成变身并复牌,其涨幅会让“潜伏者”一夜暴富。如8月9日国海证券借壳SST集琦上市,当天上涨197.95%。
更有分析师认为,在提高了借壳资产净利润指标后,一些亏损的劣质资产是被排除在门外了,而能借壳的资产平均水平会有所提升,ST股的“壳价值”也会随之提高。
他指出,从重组的成本角度考虑,小市值尤其是ST股重组难度相对较低,重组方取得控制权所花的成本较小,不需要大量的资产注入即可取得控制权。 杨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