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表示,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职务。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强调,“这不是免职或被停职,而是正常的职务变动,王勇平的级别待遇没变。”(本报昨日11版)
干不干发言人,对王勇平本人也许不是利益攸关的大事,毕竟,在2003年参加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黄埔一期”官员中,王勇平坚持了8年,已经算是很长的。而且,在级别待遇不变的前提下,让他从这个“危险的岗位”上退下来,与其说是给舆情一个交代,不如说是对王勇平的一种保护。但是,人们依然固执地认为,这是发言人在因言受过。由此,争议四起:王勇平错了吗?他错在哪里?王勇平离职,究竟是“原罪”还是“替罪”?
对于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王勇平坦承自己问心无愧,因为“在那个需要我站出来的时候,我站出来了,而且自己没有说假话和违心的话”。然而,对于他所亲口创造的网络名言,王勇平当然得承担自己分内的责任。他不该在那样的时候,用那样的神态和那样的语气讲那样的话,因为相比发言人鞠躬道歉,更多的歉意和反思应该通过回应公众质疑时的诚恳和谦卑体现出来。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曾直言批评王勇平在发布会上语态太强势,语调过于激昂,更不该有“职业性的微笑”。
问题是,面对公众质疑的坏态度,又何止在发言人身上有,这难道不是整个官场普遍存在的权力傲慢吗?诚信,谦卑,真诚,担责,这些权力本应具备的美德,长期处在荒漠化的失范状态,而根本不是普遍的要求和习惯,又如何指望一个发言人在一次事故之后突然找到?这个意义上,王勇平充其量只是本色演出,是情不自禁就流露出了权力的傲慢;至于约束缺失下的普遍权力失范,显然不该由他来承担全部责任。
更何况,他不是事故责任人,也不是救援人员,只是做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开新闻发布会),做的好不好且不说,至少记者所质疑的那些问题本身,一桩也不是王勇平干下的——只是因为他是发言人,所以他得无条件为他们擦屁股,为他们打马虎眼,为他们搪塞狡辩,否则他就是不称职的,就要被惩罚。这就是现实,这类现象,即便王勇平离去也不会改变。 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