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1973年故宫将3000套清乾隆年间御林军铠甲以每套5角的价格卖给员工,并规定一定要拆开铠甲取出其中丝绵。(8月14日新华网)
今年5月8日发生的失窃事件,一个小小的“毛贼”竟然就捅破了故宫的层层安保和诸多防线,紧接着建福宫变商业会馆、“撼”“捍”错别字、打碎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等一系列事件,再后来就是有内部人士称清宫旧藏木质屏风修复时遭水浸泡、故宫私自拍卖5件宋代书札、乾隆花园三友轩木窗花被拆卸送展美国疑有损坏、2004年武英殿修缮彩绘全靠农民工、2009年故宫花十万封口导游与警卫私分门票钱丑闻……
如此多的负面事件曝光,按说能够触动故宫方面的反思和警醒吧?然而,故宫方面要么坚决“否认”,要么就是不置可否、装糊涂。
那么,故宫方面为什么是这个态度?笔者以为,与“虱子多了不痒”心态有关。这样“门”、那样“门”,让他们产生对“负面事件”的“抗药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反正不能怎么地”,不如索性当“缩头乌龟”。
网络新闻监督有个“14天现象”。危机发生后,只要挺过了14天,公众监督的热点焦点必然转移。有网友戏称:达芬奇救了“郭美美”,动车救了“达芬奇”,故宫又救了动车……肯定在不久的时间内会有下一个“门”来“救”故宫。这根本就是一个永远无解的“监督方程式”,也最终不过被沦为一场场发泄不满和充斥喧嚣的网络舆论狂欢,却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最终也导致“虱子多了不痒”心态相互传染,成为规避问题的最有力“武器”。
因此,笔者以为要解决故宫“虱子多了不痒”和现实生活中日益增多的“虱子多了不痒”的社会乱象,尤需政府监督和法律制度的发力。对于无良的“虱子”,就应该“一码是一码”,发生了问题及时处理不能“等和拖”,对于真有问题的“虱子”即使是拖冷拖凉了也要翻它的历史旧账,绝不应姑息。 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