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各部委 “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时至今日,尽管步履蹒跚,但好在已有8成多公开亮出了家底。截至7月26日7时,已有84个中央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让人们看到了政务公开的进步。(7月26日人民网)
久遭诟病的“三公消费”,现在终于开始撩起神秘的面纱,“丑媳妇”终于在“公婆”的眼皮底下露出了峥嵘。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既然人家公开了,公婆也见了,那就要给个说法,不能一“公”了之。要让社会、让群众来监察、检查,以至于评判,究竟消费得合不合理?得不得当?
从已经公开的“三公经费”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公布出来的数据都是“自报”的,其真实性、准确性、明细性,值得商榷。比如有的部委全年只有20多万,有网友戏称“还不够一个部长花的”。二是缺乏标准。由于各部委的工作职能、管理范围,甚至人员的多少等不同,经费的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从公布的数据看,有的人均上万,有的不足千元,是否数据高或低就是衡量消费是否合理的标准?而增减比又是以本单位上年的消费额度来衡量的,上年度的消费额度是否就是标准,是否就科学合理?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纵然是“公开”了,也是一个形式、过场而已。没有理性监督标准,群众评说、问责底气不足。结局势必“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那将无法对那些恪尽职守、勤俭节约的部门以褒奖,对那些挥霍民脂民膏以惩治。这又何能达到我们公开“三公经费”,接受群众监督的初衷?又何能促进“三公经费”的合理使用,反对浪费,扼制腐败? 张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