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2011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于13日正式发布。据悉,本次榜单的入围营业收入门槛提高了12亿元,中国500强总收入达18.9万亿,占中国GDP的47%。(本报今日8版)
自2002年到如今,中国企业500强已经是十度发榜。然而,每每打量中国500强榜单,不免感到极为眼熟,比如中石化已经连续7年位居榜首,耐人寻味。
在欣慰于中国500强强劲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厘清三方面问题。其一,中国500强的成色如何,即竞争力如何、发展潜力如何?应该看到,企业大了,未必强,正如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所称:“(中国企业)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强,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垮的影响也会足够大。”我国一些中字号企业,其增长点集中于资源性产业,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靠此盈利,难以长久。而世界500强的增长点集中在服务业,这种强才能持久,才有发展空间,是真正的强。
其二,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远不如垄断性国企。在世界500强榜单中,上榜的内地企业有61家,但只有两家民营企业,即华为公司和江苏沙钢集团。经济学家孙立坚认为,国企和央企借助起垄断地位获得了价格优势,在整个市场中占据了主动。这也是在上榜企业中,民营企业仅有2家的主要原因。如今,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多了一些,但远远不能与国企相提并论,究其因,并不复杂。有学者尖锐地称,“如果不管什么行业,只要有点盈利空间,国企就跳行往里钻,比如搞飞机的干粮油、搞粮油的干地产,再上点行政手段,那中国民企在500强的榜单上,就只能形只影单下去。”民企被边缘化的后果,无需过多置喙。
其三,国企利润一再攀升,国人享有多少“分红”?应该说,国企利润高,不少国人十分“眼红”,眼红是想分红。换言之,如果国企利润再高,而国人没有充分享受到实惠,自然忿忿然。
企业表现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以说,中国企业500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晴雨表,甚至是风向标,它们的表现既刻下了自己的发展轨迹,也见证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质量的不断改善。惟有健康发展、弥补失衡、推动民富到国富,企业才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