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强渡江河进攻战役。铜陵是渡江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江南地区解放的第一座县城。近日,记者回访了渡江战役铜陵登陆地,并寻访到当时参加战斗的解放军老战士,试图还原江南解放第一城历史原貌。
经合肥休整前往铜陵
在铜陵市义安新村小区,记者找到了当年参加渡江战役解放铜陵的老战士马全忠。
马全忠老人1929年出生,今年已经82岁了。他祖籍淮北濉溪,1949年1月2日,马全忠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21军63师189团1营的一名战士。马全忠所在的部队当时就驻扎在濉溪县,离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萧县很近,所以,参军不久,刚刚20岁的马全忠就参加了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
1949年2月24日前后,马全忠所在部队经过休整,接到命令,开始从山东出发,前往合肥,在合肥驻扎了两个月,为渡江做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铜陵市党史办提供的材料显示,中央军委于1949年2月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及华东、中原地区部分地方武装共约120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组成的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准备于三四月间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沿江防御之国民党军。
旱鸭子战士苦练划船
“参加渡江战役的是二野和三野,当时我在三野,由于当时二野的人手不够,所以,我们三野的战线就从安庆一直拉到江阴一带。”马老说。1949年3月15日前后,部队开始从合肥出发,大军徒步前进,后沿着安庆的长江堤岸行进。3月27日前后,大军抵达今天的陈瑶湖一带并驻扎下来。当时的马老已经是通讯一班的副班长。“我们驻扎在陈瑶湖就是为渡江做训练,我们8个人是乘坐一条小船渡的江。”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渡江作战的意图和要求,24军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政治思想动员,物资、技术准备等,尤其是广泛发动群众,摸清了船只和船工的情况。至渡江战役发起时,全军共筹集各型船只1043条,还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渡江器材。
战士大都来自北方,只听说过划船,根本就没划过船。部队又请来当地渔民讲解如何使用船桨,在水上要注意哪些事项,告诉他们这段江面的水情等等。“尽管上船之后站都站不稳,更别提战斗了,但战士们训练得非常刻苦。”马全忠说。
训练爆破,以求快速登陆
铜陵市原史志办主任郑少裘介绍说,铜陵段沿江防线近百里,有多处洲滩夹江,地形复杂。敌人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在铜陵部署了重兵,组成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
面对严峻的敌情,解放军侦察敌情后发现,敌人在登陆地段的江岸设置了像铁丝网和梅花桩一类的障碍物,让船只无法靠岸。于是,部队就强化训练登陆。为了破除障碍物快速登岸,战士们设计制造专门适合登陆的爆破筒,用一节竹筒,里面装上炸药,放上引线,然后将竹筒绑在一根长约2米的竹竿上,在小船接近岸边时,由船头的一名战士引爆爆破筒,船后部的战士则在他拉引线的一瞬间,将本来前行的船只突然向后划,以防止前面的战士受伤。“因为生平第一次接触船只,而且要在船只前行的惯性作用下突然让其后退,水上很难控制,战士们反复练习,付出了很多努力。”马全忠告诉记者。
“一鼓作气冲上岸去”
1949年4月20日,消息从南京传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按照既定的部署,人民解放军渡江大军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长江南岸发起强大攻击,打响了震撼中外的渡江战役。
马全忠老人回忆说,“1949年4月19日下午4点多,我们的队伍从陈瑶湖出发,向大通镇方向行进,天黑时抵达目的地,就在那里驻扎下来,进一步侦察对岸敌情,摸清了敌军碉堡的具体位置、数量,为渡江做最后的准备。4月20日晚,在确定我军驻地与敌军之间隔着的江心洲铁板洲上没有敌军和军事障碍之后,我们从驻地动身,趁黑成功登上铁板洲。当晚9时,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开始渡江。”
马老回忆,4月20日晚,天气非常好,是晴朗的天气,江上没有风,江面非常平静,战士们凭借照明弹的光亮顺利划船前进,大约用了半个小时就登上对岸。“岸上布防的敌军知道大势已去,只放了几炮就仓皇出逃了。战士们一鼓作气冲上岸去,士气高昂,呼声震天。我记得当时我们还唱了许多军歌,其中就有‘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
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顺利占领铜陵县城,这是渡江战役发起后人民解放军解放江南的第一城。
马全忠说,上岸后,他们立刻展开搜索,没有发现敌军的踪迹。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早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驻守在此的国民党军官就已动摇了军心,感觉到时日无多,于是提前将值钱细软都收拾好,开战之前就往南逃窜了,剩下的是一些散兵游勇,早已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