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家传奇
俞氏父子: 纵横江湖的水中蛟龙
3上一篇 2011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俞氏父子: 纵横江湖的水中蛟龙

张亚琴
 

巢湖是“巢湖水师”的发源地。元朝末年,居巢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乡里聚兵巢湖,在湖心姥山岛建水寨,修船圹,训练水师。

正是这个水师,在裕溪口打败元军,救出朱元璋,并相助朱元璋挥师渡江,为明朝建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俞氏父子四人因此被册封为“两公两侯”:据《明史》及《俞氏宗谱》记,俞廷玉被册封为河间郡公;其长子俞通海先册封为豫国公,后改封为虢国公;仲子俞通源被册封为南安侯,并“赐铁券,给宝钞,于巢县盖宅(即俞府村)”;季子俞廷渊被册封为越巂侯,世守建南(即今四川省凉山攀枝花地区)。如此一家之中,父子四人能册封“两公两侯”者,实属史典之罕见。俞府宗祠和姥山南圹遗址,至今印记着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

俞氏:始祖本是蒙古族

近年来,已有学者考证出巢湖俞氏蒙古族就是消失了六百多年的元朝宰相燕铁木儿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实际就是燕铁木儿的叔父。这个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的后人,在元末的安徽一带取玉里伯牙吾氏的“玉”字谐音改汉姓为俞,易族更名。

关于他们父子四人,野史传说也不少。据传,俞通海兄弟三人未出生之时,俞廷玉在晚间似梦非梦的看见一个老人。这老者银髯鹤发,炯眼童颜,称是滁州城隍,让俞氏父子四人辅佐真龙出世。

而真实历史中的俞氏父子,果真带着巢湖水师,为明朝和朱元璋鞠躬尽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俞廷玉“攻取安庆阵亡”。 长子俞通海于吴元年(1367年)三月,在“围姑苏”之战中,不幸“中流矢”身亡,享年仅38岁。次子俞通源戎马倥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卒于京,享年五十七”。三子俞通渊于建文元年(1399年),在征讨“靖难”中死于白沟河之役,享年64岁。

俞廷玉:昔日兄弟成夺命对手

俞廷玉是个蒙古后裔。他的本名秀一,姓玉里伯牙吾氏。父不花铁木耳,故元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元帅,知枢密院事,敕封武平郡王。

1335年7月,元顺帝大兴燕铁木儿宗党之狱,俞廷玉携家人避祸徙居安徽寿县安丰镇。1338年,又搬到巢县为民。后来,江淮兵起,俞廷玉也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又到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与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帮助朱元璋渡江作战,建立明朝。

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领兵收复池州,徐达带着俞通海、赵德胜等人赶到池州城外。陈友谅的部下赵普胜手持双刀,出来对阵。双方争斗一场,没什么输赢。徐达回营后说:“赵普胜那小子骁勇善战,怪不得叫他双刀。如果明天再战,我就要用计胜他了。”

第二天,探子来报,说赵普胜濒江扎营,四面竖着栅栏。徐达大喜:“有了!俞将军可以带着舟师攻他的后面,我和赵将军就带着陆军攻他的前面,明攻暗袭,不怕他不败!”俞通海领命前去。

徐达让赵德胜率兵先出,赵普胜开营抵敌。赵德胜打起精神,与他酣斗几十回合,赵普胜越战越勇,赵德胜虚晃一刀,勒马就走。赵普胜乘势赶来,大约追了四五里,正碰上徐达引兵前来,接应赵德胜。赵普胜毫不畏惧,杀上前去。忽听到后面隐隐有号炮声,担心大营有什么闪失,急忙往回跑,到了营前,叫苦不迭。原来,营栅上面已经挂上“俞”字旗号。赵普胜后悔不已,还想拼命夺营。可惜徐达、赵德胜已经赶到,俞通海也杀了出来。赵普胜腹背受敌,不能支撑,只好大吼一声,向西逃去。

徐达、赵德胜随即攻下池州,生擒守将洪钧。徐达一面报捷,一面召集俞廷玉、张德胜等人联兵进攻安庆。俞廷玉带着水兵前来,正中赵普胜的埋伏。原来,赵普胜从池州败走后,料定徐达等人必会乘胜进攻,就在港中设下伏兵。远远看见俞廷玉前来,便顺风吹起呼哨。各舟闻声而出,围攻俞廷玉的战船。俞廷玉督兵猛战,还觉得支撑得住。谁知赵普胜瞄准了俞廷玉,一箭射去,正中俞廷玉的左腮,当场阵亡。

俞通海: 女儿被皇帝收养

俞通海,字碧泉。生于元朝末叶,元戌寅年,兄弟三人随父俞廷玉迁居巢县。

朱元璋凤阳起兵,父子四人创建巢湖水师扎寨姥山,归顺朱元璋。元军海牙与陈也先合兵20万于方山,企图阻止明军前进,俞通海率舟师出击,攻克栗阳,并俘获海牙部首领王兴、祖雷福和陈也先部首领采元府以及战船百余艘,随后,俞通海率部连克镇江、宁国、水阳等。在与元左丞相吕珍的战斗中,俞通海右眼负伤,但他指挥若定,率步、骑、水三军平定同安,直捣九江。

在鄱阳湖康朗山与陈友谅遭遇,奋战一天,陈友谅的万余兵将葬于鄱阳湖底,陈友谅被围追堵击,中箭身亡。此后,俞通海和左相国徐达率部攻克湖州、太仓等地。伪将陈仁逃到海上,见明军统一江山已成事实,率百余艘战船前来投诚,促使昆山、松江、嘉定之敌纷纷争降。经过7年的奋战,俞通海领导的水师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江淮、江南地区,为建立明朝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1376年,俞通海因第二次箭伤住金陵治疗。治愈后,因思乡心切,是年秋,返家乡探亲,在裕溪口等顺风船,恰遇青年盐商周大山。两人相处数日感情甚好,便将独生女与其初定终身,回家乡巢湖后,将其情况与俞氏夫人告知,夫人与女儿皆满意。1378年,明朝廷建立后,俞通海在驻守桃花坞时箭伤复发,赶回金陵,朱元璋亲自看望。在弥留之际,俞通海向朱元璋诉说心愿,他仅有一女,望其予以抚养,并希望将结识的年轻盐商周大山招为婿,朱元璋当即答应,并下旨将俞通海之女收为义女,封为“金花公主”,周大山为当朝驸马,赐姓为“俞”。

年仅38岁的俞通海,死后安葬于金陵城南聚宝山(雨花台),追封豫国公,后改封为虢国公。金花公主与周大山婚后择居巢县烔炀河西乡,今烔炀镇大、小俞村、俞峁村的村民均为其后裔,人口千余人。

俞通源、俞通渊:身经百战的开国之将

俞通源是俞通海大弟、明朝开国将领。少时水性过人,武艺超群。传说在巢湖水师作战中,能在湖面踏波而行,在水中潜伏昼夜。归朱元璋后屡建奇功,官封“南安侯”。哥哥俞通海战死,他袭承侯位。将赐赏在巢湖东北岸建宅,人称“俞府”,今居巢俞府村由此得名。

俞通源一脉,至今已越600年,均聚居在俞府村,宗谱已相继四续,宗祠今又新建,族众达三四百户,相传26世。“昔日旧俞府,今朝成小康村”,村中房屋道路多统一规划,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此外,含山、和县、肥东等县及南京市城乡亦有其后裔聚居,据初步统计,共2000余人,彼此间常有交往。

俞通渊是俞通海二弟。传说力举千斤,精武艺,善水性。随父兄与巢湖水师归附朱元璋后,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以56岁高龄,仍出任豹韬卫指挥使,征战沙场。今南京尚存俞府遗址。

俞通渊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封为越巂侯,统兵随凉国公蓝玉征讨建昌(今四川西昌)叛逆指挥月鲁帖木耳,生擒月鲁并其子胖伯到京师伏诛。朱元璋因其地数乱,又离京师很远,要派武将去镇守。于是,命令俞氏世守建南,遂筑越巂侯卫,子孙蒙特恩世袭。

但第二年俞通渊被蓝玉案牵连,除爵召入京,朱元璋看在其所建立的功勋上,下旨:“你们家的房子已建好,我就恩赐你与家人还乡终老去吧。”可到了1399年,他又恢复爵位、重披战袍,同年,在征讨“靖难”中,俞通渊死于白沟河之役,享年64岁。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