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凤台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翰林当知县,屈死大老爷了”为李兆洛鸣不平的话。李兆洛,清代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市)人,字申耆,晚年号“养一老人”,嘉庆十年第五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他才华横溢,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阳湖派文学家。因他秉性耿直,不善逢迎拍马,得罪了上峰,被改派到安徽凤台县当知县。但李兆洛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嘉庆十三年冬到任后,就亲笔写了“栽花携得蓬莱种,买犊教成渤海耕”一副楹联,挂在住所,由此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亲民执政。
凤台县紧靠淮河,水旱灾害频发,地广人稀,匪盗横行,当时又是与寿州(今寿县)同城治理,是有名的贫困难治之县。这对寒窗苦读的李兆洛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李兆洛到任之后,对凤台县的政情、社情、民情、地情、山水情等,进行深入调查。
在兴修水利上,他首先选择治理当时受水患最严重的焦岗湖。从嘉庆十四年,也就是从他到任的第二年开始,对焦岗湖及县境内的沟渠与低洼地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治理。他的第一项重点工程,就是调集全县民工,沿焦岗湖修建了一条环湖大堤,使湖边万亩田地避免在淮水上涨时受淹。为了降低湖面水位,扩大耕种面积,李兆洛还对近湖的催粮沟旧道进行了疏通。
但这种治理仍是局部的。为了解决焦岗湖流域的水患,李兆洛想方设法,动员湖域村民集谷二千石,在湖东南靠近淮河一里路的地方,修建一座条石结构、木制闸门、人工开启的节制闸,取名“丰庆闸”,并疏浚了新沟。这座节制闸的修建,不仅可以防止淮河洪水倒灌,而且在湖水高于淮河水位时,可以向淮河排水,消除了湖境的水害,减少了环焦岗湖水系的成灾面积,使沿湖百姓得到了实惠。接着,李兆洛还对凤台县境的湿泥、黑壕、裔沟进行了加宽疏浚,修建了小口沟、鲁村湾、二里坝等节制闸,大大改善了全县的水利条件。
在兴修水利中,李兆洛还开创了与邻县联合治水的先河,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在当时传为美谈。李兆洛在治水中,十分重视利用所掌握的地理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程规划。现今凤台县境堤坝、大沟、涵闸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有不少地方仍沿用当年李兆洛所勘测的路线选址,可见他对凤台县的水利兴修目光远大,匠心独具。
嘉庆十九年四月,李兆洛父亲病故,他丁忧离职,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他在凤台为政清廉,关爱百姓。每逢他的生日,百姓络绎不绝,用“只鸡斗酒”前往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