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春秋,百年繁盛一朝尽
经济、交通和厘金制度
芜湖米市大事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经济、交通和厘金制度
——成就芜湖米市的三驾马车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鸿章的一纸奏折在米市落户芜湖这件事上起了导火线的作用,还有哪些必然的因素?

徐正元(以下简称徐):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经济条件。首要条件是交通的便捷,其实是能为大规模的粮食交易提供诸如仓储、金融、代客运输等多方面的方便。

促使芜湖米市形成和繁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米捐局的建立。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厘金制度,芜湖既成米市,米捐自不可免。光绪24年(1898年),安徽在芜湖设立米捐局,规定米船出省境必须停靠芜湖收缴米捐,这就形成一种强制手段迫使安徽米粮在芜湖集散,保证了米市稳定的粮源。

记:能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厘金制度吗?

徐: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

咸丰三年(1853年)为江北大营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大致每亩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等镇米行,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四年三月起,此法推行到里下河各州县米行,并对其他各业大行铺户,一律照捐抽厘,大致值百抽一。捐厘行业渐次增多,遍及百货,抽捐地区也渐次扩展到扬州和通州(今南通)两府所属各地。当年下半年,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县相继设卡抽厘。截至同治元年(1862年)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记:芜湖输出的粮源主要来自哪里?

徐:芜湖米市的粮源,基本上依靠安徽本省各产米县,外省输入的不多。安徽剩余的米粮大多从芜湖输出,不经芜湖而从其他地方输出,据当时米业界人士估计不超过三分之一。

芜湖米市的粮源,素有“南宣北合”之说,按米粮输出数量,又推合肥为首。

记:哪些原因导致了繁盛一时的芜湖米市在上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衰落?

徐:首先是铁路的通车,使得水运不再有优势。芜湖水运的地理位置优势也被新的运输方式所取代。抗日战争的爆发也全面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解放以后的统购统销政策,最终使芜湖米市的辉煌成为历史。

王小雨 朱玉婷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