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露脸,“给力”一词一夜蹿红,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给力”。有“伪君子”一说,那新近出现的“伪娘”是什么意思?用它来讽刺大男人显摆女人的魅力岂不有些不伦不类?一位记者用“大快朵颐”来形容听了一位名人的发言后的听觉感受是望文生义,属于此类错讹的还有拿“七月流火”形容高温炎热,凡是自以为美好的事物都冠以或赘上“美轮美奂”。
时下,语言文字的随意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谐音成语(熟语)的泛滥就是典型一类。广告宣传中的“骑乐无穷”、“鸡不可失”、“酒负盛名”、“咳不容缓”充斥于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成为中国广告文学的奇特一景。有人说这是广告营销的创意,但更多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也是对青少年的误导和戕害。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现形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国的语言文字,内涵博大精深,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字句组合,变化无穷,且在使用上因地域、场合、对象、情景等等的不同而巧妙应对,这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所在。遗憾的是,这种传统魅力近些年屡遭干扰破坏。现在,网络语言五花八门,大行其道,无处不在。囧、雷、打酱油、山寨,什么意思?不说“俊男”、“美女”,偏要造个“菌男”、“霉女”,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糟蹋?对于这些庸俗不堪、不知所云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还是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遏制呢?
语言文字像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用得好妙趣横生,用不好就会因词害意,造成对文风的污染。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或听到诸如“遭到羡慕”、“获得制裁”这样一些不顾词性的感情色彩的句子,你的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很别扭?
(作者为省城某都市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