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送清华” 是一种隐性福利
当好“压岁钱”的“指导老师”
权力“冲锋”
“国八条”的四个“杀手锏”
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诉求
3上一篇 2011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诉求

乔国良
 

时近春节,在各地打工谋生的农民工们,背着大包小包,潮水般地涌向火车站、汽车站,匆匆奔向回乡之路。这场面实在令我们唏嘘不已。唏嘘之余,引人深思。

1.2亿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是近年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处在不城不乡的尴尬境地。他们既有许多物质的诉求,也有精神文化的诉求,需要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寄托。

不久前,京城一家权威研究机构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了抽样调查,调查表明,80%的农民工在打工城市的文化消费为零;在农民工工作单位或住地有文化设施的仅占8%;60%的农民工已十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90%的农民工打发空闲时间的办法是:睡觉、喝酒、打牌、逛街。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收入有限,二是社会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夏天放几场电影,冬天送几场文艺演出,好是好,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识之士指出:政府应将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纳入正在进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之中,各级政府应承担文化资源保障的责任。此其一。其二,相关部门,如宣传、文化等应主动积极采取措施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其三,用工单位、社会各界尽可能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建议政府将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打入生产成本,政府给予督促并鼓励。其四,城市社区应将辖区内农民工作为日常服务对象,与市民共同享用文化设施、场地。其五,鼓励农民工开展文体活动,自娱自乐,对打工者文艺团体、有文艺才能者,进行指导和扶植, 在农民工群体中根植文化之花。

应该看到,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关城乡统筹发展,这件事搞好了,既可提高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又可提升他们的素质,化解某些精神情感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大批农民工二代涌入城市,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万万疏忽不得。      (作者系省城报界资深记者)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