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大年三十晚上那顿饭几乎是数以亿计人“一年的牵挂”: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过去、谈谈未来,寄托着难以形容的家庭情感。为了这顿饭,有些家庭甚至是一年一度仅有的团圆。而现在,很多人把这顿饭“搬出”家门,放在宾馆酒店。这个春节,合肥不少酒店的年夜饭预订居然出现了“一桌难求”的火爆场面。(本报曾作报道)在“下馆子”吃年夜饭愈发演变成蜂拥之势时,人们不禁要问:这不在家吃的年夜饭,它还能叫做年夜饭吗?
从拉动内需的角度出发,“下馆子”吃年夜饭当然好,会给整个餐饮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一顿饭或许就能拉动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价值链条。但是,抛开传统不说,过年时大家都涌向宾馆酒店,餐饮服务究竟有没有那样的承载能力?一旦承载能力受限,就会如多米诺骨牌般出现很多连锁效应:预订难了、价格贵了、质量差了、服务跟不上了。
有报道就称省城一家新开酒楼的包厢就开出了9888元/桌的“天价”,试想,这还是年夜饭的那个“味”吗?更让人担忧的是,有那么一些人习惯于摆谱,觉得年夜饭一定要在饭店吃,才能体现出档次和身价……这种思想暗涌,久而久之便会酝酿成很不好的社会风气。
实际上,年夜饭吃的不仅仅是一顿单纯意义上的饭,而是始终萦绕心中的那一种年的味道和团聚的感觉。大家一起动手,买菜、拣菜、切菜、烧菜,包饺子、做元宵、下面条,年忙年忙,如果没有了这些忙的过程,没有了这些温馨而幸福的场景,那浓浓的年味从哪里找寻?
“甩手掌柜”固然轻松,但恐怕“甩”掉的除了做饭的繁杂劳动,更“甩”掉了蕴藏着这繁杂劳动里的文化深意。毕竟,年夜饭不仅是吃,不仅仅是吃什么,年夜饭在国人的心中早就成了一种符号,里面承载了亲情、文化传承等太多的内容,所以,一家人动手在家里吃年夜饭会更有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