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是鲁哀公与庄子关于儒士的辩论。哀公说,鲁国多儒士,不信,你看我们全国到处都是穿儒服的人。庄子说,真正的儒士要知天时,晓地利,“事至而断”。用这个标准衡量,鲁国儒士是很少的。争论的结果,引出了一场考试。哀公出了一道试题:凡没有道行而擅穿儒服者,以死罪论处。这一来,五天过去了,全国敢穿儒服的只剩下一人。
如果把这则故事用到今天识人、用人上,不也很有现实意义吗?我们的一些干部,自诩为“ 人民的公仆”、“组织的代表”,却不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于事业无所用心,于百姓不关痛痒,整天价打着个人的小算盘,向党要官,与民争利;更有甚者,不惜因私害公,误国祸民。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徒穿儒服的假儒士。
识别儒士之真假,他自己的宣言固不可信,就是外界的舆情往往亦不足征。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深入实际,深入民众,考察实绩。春秋时的齐威王就是用这种办法甄别出真伪,正确地使用了干部。他召见即墨大夫说,自你执掌即墨以来,我听到的都是对你的毁谤之言。但我派人去考察一下,全然不是那样。你那里田园富饶,人民富足,社会也很安宁。只是你不会巴结我的左右,让他们说你的好话而已。于是,封他为万户侯。威王又召来阿大夫说,你自从守卫阿地以来,替你说好话的人很多,但我派人去一看,你那个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穷困,敌国来攻城略地你甚至都不知道。只是因为你厚币贿赂了我的左右,他们才昧心说你的好话。于是,将阿大夫及受贿者都处以重罚。这以后,大家都不敢粉饰欺诈,“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我们今天的识人、用人,难道不应该学学齐威王的重实绩而不轻信宣传,亲实士而不擅用伪臣的原则和做法吗?孔子云,识别为政者的真伪,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篇》) 就是说,要从动机到效果,全面加以考量。这对于事业的成败是何等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