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木质材料,配上“黄山书社”几个金属大字,书社的“门面”很容易让人将它的作品和气质摸得一清二楚。从在地方古籍出版社中排名中下游,到经济指标增幅古联体第一,黄山书社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出了自己的立足点。
“如果把黄山书社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有头有脸有脚,但我们也有软肋,特别是在畅销书这个领域。”黄山书社副社长任耕耘给书社的发展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转企让黄山书社“放开手脚”
原来的黄山书社,目光只锁定在一个领域:古籍,但是2005年的转企却让他们有勇气有理由寻求更广阔的天空。
“2005年之前不到40人,目前已经100多人了。”任耕耘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起她的团队,“大胆起用有思想、有能力、有闯劲的80后担任编辑,现在23个中层干部中有一半以上都是80后。”2004年,黄山书社销售收入3571万元,利润259万元,到了2009年,这两个数据变成1个亿和1700万元,分别是改制转企前的1.8和5.6倍。
“有头有脸”地走出安徽
谈到为何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任耕耘将原因归结于“改革的春风”和“敏锐的触角”。
为响应安徽出版集团“跨地域”发展的号召,2009年,黄山书社牵头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下属广东联合公司联合组建时代联合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成了集团派出去的“先头部队”,任耕耘笑言:“也许以后会成为集团在北京的桥头堡。”
任耕耘觉得,纸质出版是一种传统的文字保留载体和出版形式,这点是其他出版形式不可替代的。而正是由于纸质出版和古籍都理应被保留,黄山书社想到让两者“结亲”。“从内容到形式,如果都具有保留的价值,那不就成了双重价值?”任耕耘和她的团队将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如《晚清名人睿语》系列、《中华古典珍品》系列等,设计制作成独特的线装单铆钉的样式,并已经将这一独创的装印方式申请专利,还将古籍做成宣纸线装书。
畅销书还是个“软肋”
虽然黄山书社一直在将古籍跟市场接轨,但是任耕耘并不满意。“我们就像是一个人,现在已经有头有脸有脚了,可就是没有腰。”看记者迷惑,任耕耘解释道,“有头有脸”就是出版了一大批重点书、获奖书、品牌书,在业界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有脚就是有一定的经济支柱,而腰则指的是畅销书。从一开始的定位来看,古籍要想成为畅销书,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几乎是个梦。
有梦想总比没梦想好,黄山书社并不怕这根软肋,反而怀揣着这个梦想,计划着很多“非常手段”培育畅销书,通过一些机制调整和政策倾斜让更多的书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