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变了,这是对世博的纪念”
把政务窗口建成群众满意“窗口”
下一篇4 2010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星报记者探访后世博时代的上海
“作息变了,这是对世博的纪念”

记者 宁大龙/文 李超钰/图
如今中国馆外的工作人员一脸轻松
众多展馆已准备拆除
 

世博结束了,可世博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在继续着。后世博时代的世博园,如今是什么样的呢?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又有着什么变化呢?近日,记者赶赴上海,通过亲身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到了世博会前后的巨大反差。诚然,世博会已经结束了,但是,它并没有走远,它用了几个月的工夫,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每个上海市民的生活中,融入到上海,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中……

世博园区:工作人员有时间慵懒地打哈欠了

11月17日,世博会结束的17天后,记者探访了“没有世博”的世博园。停车场没车了;排队进入场馆的走廊空了;原本忙碌的外围工作人员有时间慵懒地打哈欠了。世博期间来去匆匆的游客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附近前来散步的居民,他们表情轻松,动作悠然。而眼前这一切,就是如今的世博园最真实的写照。由于园区内的各场馆都在紧张地施工改造,世博园现在已经进入了半封闭的状态,除了施工人员,其他人一律禁止入内。

在不远处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一栋栋场馆中上下穿梭着,对这些世博场馆进行着拆除工作。一名名工人爬上场馆,一袋袋建筑材料被运下。就是在这样紧张而有序的过程中,为数众多的各国场馆逐一被拆除。“这个应该是哪个国家的展馆?”记者指着不远处一栋已经被拆得只剩钢筋框架的建筑,向工人们问起。“是印度尼西亚馆。用不了多久就看不到了。”

市民生活:“介绍世博已经成为我的工作习惯”

记者在上海街头,采访了很多市民,请他们谈谈世博前后自己生活发生的改变。

“世博会之前,我一般都是早上8点起床乘公交车上班。世博期间,公交车根本就挤不上去,我只能每天早上改为7点起床,到离小区几条街远的地铁站乘坐地铁。”张女士笑着说,“现在我又可以坐公交车上班了,可这7点起床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这算是对世博会的纪念吧!”

在地铁站,记者向工作人员刘女士咨询:“请问坐地铁到云台路,应该怎么走?”“前面入口右转乘车即可,你们是去世博园吧?”看着记者错愕的眼神,刘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用奇怪,世博期间跟我咨询怎么去世博园的游客实在太多了,一听你用普通话说要去云台路,我就想你是去世博园。不瞒你说,向游客介绍世博的相关情况,已经变成我的工作习惯了。”

记者乘坐的出租车驾驶员李师傅,在听闻记者是从合肥赶来采访时,他说,自己很怀念世博会时的好生意。“每天就在火车站到世博园之间来回接送旅客,生意就做不完。世博的那几个月,我跑的钱都可以赶得上以往一年挣的钱。”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